P
R
E
V
N
E
X
T

HO RUI AN, Screen Green, 2015, performance lecture and green screen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Para Site, Hong Kong.

成雙成對

John Chia and Cheryl Loh

Singapore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在新加坡,藝術收藏家實屬罕有。更罕見的就是那些年輕、表達清晰、收集被新思想驅動的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家。John Chia和Cheryl Loh屬於這個範疇;他們是四十出頭的一對星加玻夫婦,甚少出席畫廊展覽開幕,所以只有當地藝術界的圈中人才會認識他們。在公眾場合現身時,他們會比較低調:Chia通常衣著卑微,配以巴塔鞋和Swatch手錶,而Loh則散發著鄰家女孩的氣色。在二十年的收藏過程中,兩人把社交和蒐集劃分為二,分別得清清楚楚。

這種內向態度對他們有利。時至今天,他們的彙集共有約三百多件來自亞洲各地的裝置、錄像、表演紀錄和概念藝術作品, 背後的藝術家包括唐大霧、河銳安、Jeremy Sharma、曾凱豐、蔣才雄、Suzann Victor、曾明山、胡丰文(FX Harsono)、Dow Wasiksiri、Manit Sriwanichpoom、邱志杰及teamLab。這對夫婦所收藏的藝術品都是在過去六年左右購入,大部分連同東南亞復古地圖以及江戶、明治和戰後新昌時期的日本浮世繪版畫,存放在新加坡東邊如切路上一間建於1939年的店房裏。進入店房,會見到 Angki Purbandono的霓虹灯箱圖像《Kitchen Knife》(2013)及Jason Lim《Duet with Light》(2012)的表演照片,陳列於一列引入客廳的漆黑狹窄樓梯,而牆壁兩邊則掛滿畫布、繪畫、陶瓷、地圖和裝置品。這裏,有張奕滿複製新加坡公共屋邨標誌的鋁標語牌《This Pavilion is Strictly for Community Bonding Activities Only》(2015),亦有蔡逸溪在2008年離世前兩年完成的水墨畫。其他著名的作品包括Zai Kuning手結的藤條裝置,易伊蓮利用檔案圖像組成的照片拼貼畫《Picturing Power》(2013),和Iskandar Jalil和Jason Lim所創作的陶瓷藝術品。

雖然Chia和Loh分別是腫瘤科和精神科醫師,兩位針對藝術彙集的態度既不診斷,亦無固定規律。透過藝術,他們棲身於與他們職業生涯成反的世界,熱衷於能夠激發各種討論、缺乏析疑的藝術品。新加坡概念藝術家蔣才雄稱他倆為「思想藝術收藏家」。當我們對話時,就容易明白背後的原因:藝術討論會無意轉移到阿爾塔米拉遺跡、儒家思想、馬克思的社會理論和黑格爾所探索的主奴關係,然後拐回李文於2008年仿效Yves Klein的表演。Chia被何銳安利用新加坡景觀中的綠化改變反映社會變化的《Screen Green》(2015)所啟發,特別喜愛討論藝術講課是否與藝術一樣。

Chia和Loh在1998年在克拉碼頭遊客區購買一幅呈現新加坡河的逼真畫作,開發了他們的收藏旅程。不久之後,他們與畫廊代表長談藝術事宜後,收購了蔡逸溪和洪凌等水墨畫家的作品。然而,在2000年末和2010年初,他們倆在休斯敦和倫敦盡力參觀藝術收藏集和博物館,發現了他們對當代藝術深感興趣,並斷定了他們的收藏方向。

Chia和Loh承認,他們並沒有打算建立一個以新加坡和東南亞當道的收藏系列。當他們開始鑽研與個人現實產生共鳴的作品時,這些作品自然地推動了他們對藝術的思考。Chia剖釋新加坡的現況,指鑑於「這個小小的石頭上居住了五百萬人」,社會監管可說是難以避免。例如,城市密度意味著人們須要朝著相同的方向行駛,或在狹窄的空間內航行以避免碰撞。國家沒有戰略優勢因而不堪一擊的恐懼總是縈繞在人民心裏,導致大多數人願意為了生活在新加坡而放棄自由。

Loh說這種情況影響了當地的藝術:「不管外界如何看待,新加坡的藝術家都須要在審查制度和財政限制中工作。這歸咎於你居住在一個生活條件非常昂貴的國家裏,雖然政府非常願意為你提供資金,但是有條件—所有的資金都帶有條件。你需要政府的資助,你需要策展人,你需要畫廊和各種系統的支持,這才能發展成一個可行的職業。」Chia補充道:「作為一名藝術家,你如何做到這一點?你不是同謀嗎?要當藝術家,就要作出妥協。」

另外,他們指出這不僅是藝術家的現實,也是所有新加坡人的境況。但是,尋求西方社會的人權和民主制度,並不一定會產生與時並進的新穎藝術。Loh說:「新加坡融合了西方民主的經濟及社會理念和本地的社會推動政策。如果一個藝術家能夠表達出這些矛盾、張力和困境,就有機會製作優秀的作品。」

這對夫婦沒有表示最喜愛的藝術家的身份,但他們明顯地喜歡具有「新加坡色彩」的藝術品。他們特別關注對探索審查、自由和國家問題的藝術家。其中包括李文、蔣才雄、唐大霧、Jason Lim和蔡逸溪。他們說:「這些藝術家的想像力沒有被文化景觀的壓逼所局限。他們的藝術眼光超越了困難。他們憤怒,但不受怒氣控制;他們仍然擁抱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對於這兩位收藏家而言,這是成熟的印記,也是這些藝術家長青的原因。

一台小投影機放於這對夫婦客廳的角落。Chia向我展示了蔣才雄的標誌性概念作品《 5尺x 5尺新加坡河》(1972);一個空白屏幕的投影,一半在牆上,另一半在地板上。他熱情地說:「這是新加坡河 。我們喜歡它,因為它激進,它挑戰所有的形象、抽象和概念藝術。而且,它比我們還年長!」他們的彙集可以追溯至新加坡的河流命脈,蘊藏缺乏答案的懸念。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November/December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 

Singapore-based art collectors John Chia and Cheryl Loh took Patricia Chen on a walk-through of their art cove, where a portion of their 300-plus collection is kept. The couple spoke about why they collect works by artists who express a “Singapore-ness” in their creations. Check out the video produced by Chen during the interview she conducted for ArtAsia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