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MELATI SURYODARMO, Der Sekundentraum, 1998docu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at Kunstverein Hannover, 2008. Copyright and courtesy the artist.

多重現實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亞太藝術》十一/十二月刊帶讀者看藝術家如何改變周遭環境,揭示被隱藏或忽視的事物,重新排列邊際,從而推翻假設性的社會分化,並為我們提供通往共同歷史的途徑。

本刊封面特寫為Melati Suryodarmo。她正為東南亞行為藝術制定新定義,聯繫個人及集體歷史。獨立策展人Eva McGovern-Basa探索了這名藝術家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從她於德國在日本舞踏舞蹈家兼排舞師Anzu Furukawa (1952–2001)監督下的早期藝術實踐,至2000年首次利用二十顆牛油磚塊的行為藝術。二十年過後,Suryodarmo近期的作品變得極具女權主義思想,分別探討她 2013年回流印尼以來一直關注的社會、性別議題。Suryodarmo成為了印尼藝術界的導師和教師,而在十一月的時候,這名行為藝術家將以首任女藝術總監的身份為雅加達雙年展揭開序幕。

在雕塑的領域裏,Chung Seoyoung透過藝術實踐開發媒介中新的可能性,追溯到1990年代和2000年代在韓國獨立實驗的藝術場景。從一隻黏貼在畫廊牆壁上由乳膠泡沫製成的精靈耳朵,到一件質感粗糙、意在仿效花瓣的白色大型泡沫雕塑,Chung的作品向觀眾介紹她所名稱的「第三型態 」,也就是微妙地注入對社會的批評、透過物件和日常巧遇之間的碰撞所衍生出來的未知領域 。看過許多設有這名雕塑家的神秘藝術品的展覽後,《亞太藝術》編輯 HG Masters反映:「Chung的雕塑不僅是呈現物質外表形態的作品,它們存在於一種擴增實境當中。當你親身感受這些作品的時候,會在多個認知層面上處理該經驗,將語言元素和視覺標示覆蓋於對象上。

在拉合爾,藝術家和老師Rashid Rana教授有關空間認知、扭曲的研究。Rana以製作相片鑲圖而聞名,包括模仿一張裝飾華麗的紅色波斯地毯、由無數張小型屠宰場照片聚集而成的大型拼貼畫作 。《亞太藝術》駐倫敦編輯Ned Carter Miles按時間順序,分析Rana對於通用視覺語言超越地理和歷史距離的研究,從藝術家一幅有關二維空間的單色繪畫開始,至陳列於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印刷媒介、三維空間雕塑裝置。Miles指出:「他的藝術實踐終究是關於長遠距離和立體空間——壓平、拉長、否定、全新定義,所有這些都指出我們對世界的刻畫解釋未必如我們想像般切實有力。」

藝術史學家Karin Zitzewitz在今年參觀了的孟買藝術家Jitish Kallat於印度國家現代藝術館舉行,由Catherine David策展的職業中期調查展後,在特寫Inside Burger Collection裏研究Kallat過去二十年對時間和生命短暫的探索,從Kallat利用手撕印度煎餅代表月球運轉的各個階段,以按照農曆的曆法去作為紀錄父親壽命的一個比喻,至他把紙張暴露於風中雨中的近期作品。

在Profiles專欄,我們審查對邊界什有關注的藝術家和收藏家。駐港藝術家João Vasco Paiva從周遭環境發掘經驗,湊合成為他所謂的「現實傳感器」——就是散落在城市密度範圍內的小巷、岸邊、以及其他偏僻地方的殘渣,從而探索人性。另一方面,斯里蘭卡出生駐悉尼藝術家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引用宗教、性別政治和偶像崇拜的概念,製成帶有原始風格,並於視覺上產生不和諧效果的圖騰雕塑,褻瀆神靈。 最後,我們把焦點放在新加坡籍收藏家John Chia和Cheryl Loh。他們對社會中的緊張氣氛和矛盾特別感興趣,專門收集表達「新加坡風土民情」的藝術品, 彙集高達300餘件。

對於短文部分,Mimi Wong考察了在紐約發展的新一代華僑藝術家和策展人。他們正在追溯他們前輩的腳步,設立了Asian American Arts Center、Godzilla Asian American Art Network和Sleepcenter等藝術空間以解決機構資助附帶的文化限制。

在One on One專欄裏,印尼概念藝術家FX Harsono向讀者解釋其對Timoteus Anggawan Kusno以及他以荷蘭東印度群島作為背景的虛構歷史故事的敬佩。至於在Where I Work專欄中,我們到仰光探訪一對夫妻檔藝術家組合Tun Win Aung和Wah Nu。他們的藝術實踐包括研究檔案資料,以反覆分層塗抹顏料作為一種藝術手法,試圖抹去國家以往的不公。

在The Point專欄,為新西蘭藝術作私人捐贈的先鋒Jenny Gibbs女爵士列舉了藝術贊助背後的動機。她總結提出:「贊助藝術最大的得著是那份知道自己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的喜悅;使資助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和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無疑許多當代藝術家均接受藝術空間、組織、私人捐助的支持,利用藝術實踐打破邊界。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November/December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