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WU TSANGDuilian, 2016, Production still. Photo by Ringo Tan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 Berlin.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Spectrosynthesis

Taiwan China Singapore Hong Kong USA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台灣有史以來、也是亞洲首次探討LGBTQ議題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開幕之夜,台北當代藝術館來了不少稀客,其中一位正是五月通過台灣同婚釋憲案的靈魂人物祁家威。這次展出的22位藝術家創作年代跨越五十年以上,但主題與其說是「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不如說是在語言相通的台灣、中國、香港與新加坡四地,乃至1940年代後全球華人同志的集體縮影。許多關注同志議題的新一代藝術家沒能在展出名單上,這點雖然令人失望,但是王亮尹的蛋糕雕塑竟能同台展出,這恐怕就不是作品符合主題或者藝術家的知名度能解釋了。

觀眾的焦點大多在二樓的顧福生展間。原本的走廊被重新隔間為只容一個窗口窺探的白色密室,慎重地展示秘密房間(1983),觀眾必須通過三件畫作所在的展間才能到下一間。這種設計雖別具巧思,過度排場卻抵觸了「光合作用」的平等精神。王俊傑的新作激情(2017)揉合《霧港水手》(Querelle,1982)的視覺原型和「微生物學協會」(Microbiology Association)的科幻路線,但對男體的曝現則是延續大衛天堂(2008)的曖昧目光;這個紀念已逝友人的作品也顯示同志作者行使自身話語權之必要。其他藝術家試圖挖掘差異的認同;例如蘇匯宇的虐犬(2015)在提醒2001年媒體獵奇式報導的同志箱屍命案之餘,也重新審視自身的惡夢。另一件侯俊明的男洞(2014–16)作品,源自2014年起徵求受訪者互動的「身體圖」系列中的同志受訪者。然而,這樣的組合就能代表LGBTQ社群嗎?

讓我們換個方式思考代表性的問題,並將觀點轉向台灣以外的區域,從展覽帶給亞洲其他LBGTQ社群(特別是海外華人)的正面意義來理解,台灣近年的同志平權倡議,顯然提高亞洲的性別議題能見度。可惜的是,性少數從來無法獨立於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條件之外單獨理解。就像作曲家楊嘉輝的消音狀況#5:消音合唱(2014)透過「消音」揭露的背景,跨性別藝術家曾吳借助社群力量翻譯秋瑾的詩詞,輔以武術、書法等元素呈現親身扮演秋瑾的對聯/對練(2016),在船上練劍的背景暴露香港社會的失調。於是,展覽裡不同創作者所處的歷史脈絡,才是「陽光」的隱喻最難照亮的陰影。在我們沾沾自喜於平權進展之餘,黃漢明生死威尼斯(2010)作為故意迎合西方觀眾的亞裔「性別扮演」,反而體現影像政治的批判動能。在這個強烈具有「收藏展」意涵的框架下,它無疑成了最值得觀眾深思的案例。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November/December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