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紐約時報》發表關於好萊塢製片人Harvey Weinstein的眾多性侵及性騷擾事件的報導已經有一年了。這篇文章釋放了#我也是(#MeToo)運動,它幾乎涉及到所有行業,包括藝術和出版業。為了紀念這個讓女性鼓起勇氣、放聲分享被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經驗的歷史性時刻一周年,我們《亞太藝術》十一/ 十二月期刊會把焦點集中在通過作品突出當代女性需要面對的挑戰的藝術家身上。
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亞太藝術》駐北京編輯Tom Mouna會和馬秋莎──一位在中國社會、文化和經濟大規模轉型期間成長的藝術家對談。Mouna認為馬秋莎多元化的藝術實踐,包括表演、錄像、裝置、攝影和繪畫等,都是圍繞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中國成長的個人和集體回憶。馬秋莎最發自肺腑的作品都是着眼於針對孩子的家庭和文化期望,例如錄像作品《從平淵里4號到天橋北里4號》(2007年)。在影片中,馬秋莎坐在鏡頭前平靜地說起她的童年,特別是父母對她的學業的嚴厲監督和希望她是男孩子的想法。直到最後,她在說話時透露出痛苦的神情;而通過她唇邊流出的血液,我們才知道她在嘴裏含着刀片說了七分多鐘。同時,馬秋莎的作品也反映了她從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的文化現象──從女性絲襪的顏色轉變,到在網上炫耀座駕的亞文化。Mouna表示:「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她的實踐涉及控制或缺乏控制的想法,也許並不奇怪──這是關於她自己的議程、是關於女性的身體、更是關於在北京以至中國發生的更大規模的社會變化──馬秋莎喜歡收集物品,彷彿這樣就暫時擁有了它們自帶的敘述,又或者是為了讓她可以猜想背後的歷史。」
在第二個專題中,《亞太藝術》特約編輯Jyoti Dhar考察了Anita Dube的職業生涯──她是一位藝術家、作家和策展人。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她在印度緊密結合的藝術界中扮演了關鍵角色。Dhar回顧Dube的跨學科實踐──由她以主要發言人的身份參與了八十年代被稱為「激進派」的藝術團體,並試圖在作品中納入邊緣化群體的聲音和觀點(無論是賤民、部族、同性戀者還是女性)開始,至她在左派印度報紙《經濟時報》上發表的批評性藝術評論。Dhar的分析也提供了一些關於今年十二月即將舉行的、由Dube擔任策展人的Kochi-Muziris雙年展的預想。
本刊同樣也包括了標誌着《亞太藝術》成立二十五週年的兩個特別專題。這期的「當年今日」──各位編輯會從歷年的檔案中出挑選出記錄了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情緒的文章和影像──回顧了Peter Robinson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新西蘭藝術界的崛起,當時該國就歸還土著人民的土地和權利進行了辯論;專題中同時聚焦了印尼的Melati Suryodarmo在二十世紀末探究鬥爭、無力感、反抗和損失的自然情感表演。此外,我們繼續在Young and Emerging中展示五位嶄露頭角的藝術家的視覺作品集,而這一次是那些使用新型數碼媒體的藝術家:權河允(Hayoun Kwon)、苗穎、Jess Johnson、Refik Anadol和Foundland Collective。
在我們的特別專題Inside Burger Collection,瑞士藝術研究所所長Katharina Amman和漢諾威凱斯特納協會展覽館總監Christina Végh,與藝術家Teresa Hubbard和Alexander Birchler一起討論他們在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為瑞士館創作的美國藝術家Flora Mayo的項目。他們一起討論了女權主義、權力關係、敘事結構以及如何重新塑造一個幾乎被遺忘的人物的歷史。
在散文部分,兩位特邀撰稿人分別研究了各自藝術界別的最新趨勢。隨著三個藝術博覽會──新加坡Art Stage、SEA Focus和Art SG──排着隊在2019年一一亮相,評論家Reena Devi分析了新加坡瘋狂推動這些商業活動是否真正有益於所有參與該國藝術生態的人。而來自上海的策展人Danielle Shang則審視了中國新一代的私人博物館,並詢問是否該時候由聚多收藏家倡議來採用制度標準和社會責任了。作為散文部分的終結,《亞太藝術》首屆青年作家大賽的得獎者Joyce Wong審視了Shezad Dawood作品中的跨文化主題。
在人物專訪中,我們的評論編輯Ophelia Lai與柬埔寨的多學科藝術家Khvay Samnang在最近訪問香港期間進行了會談。駐澳洲編輯Tim Walsh則與布里斯班藝術家Dale Harding坐下來,好好談論一下他這一年在泰拉若拉(TarraWarra)、利物浦和斯德哥爾摩的旋風式展覽。最後,水墨會的總監Olivia Wang與雅虎的創始人、居於加州的收藏家楊致遠及其妻子山崎晶子討論了他們對傳統和當代藝術形式的共同愛好以及其對文化機構的支持。
最後總結一下今期的其他部分:在Where I Work中,我們的副主編Chloe Chu訪問了日本藝術家加藤泉在香港的工作室;他目前正在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辦個展。Do Truong Linh在Dispatch中揭示了越南首都河內仍然保守但也不斷發展的藝術圈子。在One On One中,明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新西蘭代表藝術家Dane Mitchell表達了他對已故藝術家河原溫的欽佩,特別是他與日期相關的作品。The Point部分,我們邀請了寬達穆卡族(Quandamooka)藝術家Megan Cope詳細闡述了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的澳洲土著藝術家的集體話語做出貢獻的重要性。在創作時面對和馬秋莎、Dube、Hubbard和Birchler類似問題的Cope回顧並反思她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藝術家通常是社會上第一批認真闡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人。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擴展我們的視覺素養,還可以傳達身為不公正和偏見的承受者的感受。」在#我也是運動開展之後的一年裏,圍繞社會公義問題進行討論、以及探索解決不平等的方法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更加迫切。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November/December 2018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