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榮是新加坡當代藝術發展背後沉默而主要的力量之一。自九十年代初以來,這位香港出生的房地產開發商一直在遊說其他人把藝術品放置在公共場所中。在他的亞洲的同行這麼做之前,鄭維榮的想法已經很清晰了──到現在以藝術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趨勢,以吸引租戶和顧客進入他們的物業和購物中心。
鄭維榮,老當益壯的67歲,總是穿着極簡主義的西裝和現代主義的眼鏡。他的外表更符合他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建築師的背景,而不是永泰控股的副主席和豐樹產業的主席──兩家在亞太地區擁有大量業務的國際零售和房地產開發公司。鄭維榮的父親鄭翼雄於1955年在香港成立了家族企業永泰控股,最初生產的是藍色牛仔褲。就像戰後香港的許多廣東企業家一樣,他開展了蓬勃發展的業務,為Gap和Macy等主要品牌生產服裝。而在1963年,考慮到香港不確定的未來,鄭翼雄決定將業務多元化並將公司遷至新加坡。
在此期間,鄭維榮──鄭翼雄七個兒子的其中一位──開始在美國接受教育。他首先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學習土木工程,隨後在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繼績追求他對建築的熱情,並於1980年獲得碩士學位。差不多四十年後,他在新加坡的豐樹辦公室裏仔細地解釋道:「雖然建築與藝術不同,是有功能性的,但在我眼中建築就像雕塑一樣。每個人對自己所處位置的看法,會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東西。而建築和藝術都是以創造力為源頭的。」
以這種方式來看建築,我們很容易可以理解為甚麼鄭維榮最喜歡的建築師(和藝術家)是Paul Rudolph(1918-1997);一位以包豪斯風格為靈感,把原始混凝土式的野蠻主義引入美國城市而聞名的藝術家。隨着Rudolph的風格在七十年代後開始顯得過時,鄭維榮和許多其他東南亞客戶開始向美國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招標──尤其是香港的力寶中心、新加坡的The Colonnade公寓和雅加達的Wisma Dharmala Tower。這些建築有助於創造一種新的亞洲身份;代表着進步;並打破了殖民時期遺留的歷史。就像一位建築歷史學家一樣,在談到Paul Rudolph的作品時,鄭維榮的眼睛亮了起來。「對我而言,他的建築物就是大型的活雕塑。」他分享了自己在大學畢業後如何開始收集Rudolph的建築模型,並最終成為建築師的親密朋友。後來,鄭維榮在九十年代要求Paul Rudolph設計他的新加坡住宅。
當鄭維榮在八十年代初從美國回到新加坡時,他的任務是將父親的公司擴展到零售和房地產領域,並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市場發展的主要參與者。1991年,他被任命為新加坡房地產開發商協會會長。在任職期間,他一直遊說其他開發商留出一定比例的預算來委託一些在他們產業上的公共藝術項目,但這沒有獲得他們的關注。
儘管如此,九十年代時,鄭維榮支持藝術的聲譽開始傳播開來。他喜歡從事文化政策的工作,並以善於傾聽別人的想法而為人熟知。隨後,他開始收到一些藝術相關協會的主席邀請,包括雕塑廣場、舊國會大廈和濱海藝術中心等。然而,他最著名的任命是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NAC)的主席,並在2005年至2013年間任職。在鄭維榮的監察下,NAC大幅增加了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資助;而新加坡雙年展和Gillman Barracks ──一個專門展示當代藝術的地區──等知名新措施也應運而生。回顧他在那裏的時間,鄭維榮表示:「NAC教會了我整個藝術的領域。」這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對現存藝術家建設公共藝術的興趣。
在加入NAC之前,鄭維榮於2003年被任命為豐樹產業私人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並獲得了新加坡財政部旗下的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的支持。其首批重大項目之一就是新加坡最大的商場怡豐城(VivoCity)。與豐樹集團總裁邱運康一起,他們實現了將公共藝術與房地產開發相結合的願景。該購物中心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並由南條史生(新加坡雙年展的首位藝術總監和森美術館的現任總監)策展了七大主要裝置作品。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崔正化的大型裝置《花樹》(2003),花束形成一棵六米高的樹,以及Inges Idee十三米高的《雪人》(2006),在商場和周圍的棕櫚樹上空漂浮。
鄭維榮將藝術融入公共領域的目標並未以怡豐城作為終點。豐樹的旗艦產業──擁有綠色認證的節能建築,豐樹商業城I期(2010)和II期(2016),佔地2.8公頃,位於新加坡亞歷山德拉郊區。在商業城I期,鄭維榮邀請了Tay Swee Lin ──新加坡美術館(SAM)和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前策展人(當鄭維榮於2003年擔任新加坡機場航站樓服務總監時,還曾經邀請他幫助選擇樟宜機場三號航站樓的藝術品),組織八個公共藝術項目的首個系列──其中包括Kim Jongku的《雨樹》(2010),一個在每天的特定時段噴水的不銹鋼樹;以及新加坡藝術團體Farm的聲音雕塑《The Conch》(2010)。它分佈在酒店的開放式廣場上,其植物般的手臂帶有漏斗,邀請遊客聆聽自然的聲音。
而為了監督商業城II期的公共藝術,鄭維榮則邀請了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NTUCCA)的總監Ute Meta Bauer。Meta Bauer因其以理論為導向的展覽而聞名,他選擇了更具概念性和跨學科的作品。例如,坐落在商業城花園中的是概念藝術家Dan Graham的《Elliptical Pavilion》(2017),是他介乎雕塑和建築之間的標誌性系列的其中一件作品。當人們穿過這個擁有開放式屋頂、半反射的玻璃和鋼結構時,它就變成了現實。和這個產業巧妙融入的另一項作品是Tomás Saraceno的《Stillness in Motion – 3 Airborne Self-Assemblies》(2017),一個帶有反射平台的抽象蜘蛛網懸掛在其中一個自動扶梯上方,暗示着「對地球日益增長的居住能力的反應」。去年,豐樹與NTUCCA一起推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教育計劃;該計劃向公眾開放,但主要受到承租人的青睞,其中包括Google、三星、聯合利華和匯豐銀行等巨頭。
在2018年四月,SAM邀請鄭維榮成為董事會主席,而他則很榮幸地接受了這一榮譽。雖然博物館正在進行重大改造,但其他項目正在進行中。「我們將把藝術帶到遠離市中心的社區。」鄭維榮充滿熱情地表示。除了實施豐樹公司的社會責任之外,他還有個人理由將藝術公之於眾。「對我來說,藝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藝術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感動我們,甚至可以挖掘遙遠的記憶,那麼它就是有目的的。」如果更多的房地產開發者像他一樣對藝術充滿熱情,那麼這個世界可能會顯的非常不同。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rch/April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