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龍星如肖像照,影像由藝術家提供。
龍星如肖像照,影像由藝術家提供。
PreviousNext

探索機器

龍星如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如果藝術家能與科技合作,那麼為甚麼策展人不能呢?」這是龍星如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CAFA)附近的一家咖啡店與我見面時提出的問題。她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策展人,目前正在致力於多個探究藝術、科學和科技之間關係的項目。這包括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一門關於數據藝術和人工智能(AI)的課程以及為EAST Conference編寫程序。EAST Conference包括一系列旨在發展和交流藝術和科技領域新思維的研討會和工作坊,例如今年的機器學習工作坊。

龍星如在探索科技的流動性上處於一個有利位置—— 她將在作品中使用科技的自然傾向歸因於缺乏正規藝術訓練。在美國學習傳播學理論後,她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CA)的研究生學習中專注於批判性寫作。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開始創作藝術作品。最初是與他人合作,但不久之後,她便開始探索策展工作。2013年,為了完成RCA的研究生項目,她在CAFA策劃了一場展覽,展示了一系列專注研究數據可視化技術的藝術家的作品。

龍星如的作品對虛擬現實、智能數據和人工智能(或「機器學習」,她堅持這是一個更恰當的術語)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這位藝術家兼策展人很快強調,儘管她可能有一定的認知,但她的知識範疇遠遠不及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果一項技術已被廣泛應用,那它一定不是最新的、最先進的——這就像量子計算一樣。」儘管如此,她的目標是用一種超越那些已經成為先進科學象徵的陳腐膚淺的視覺形象的方式來使用科技——並非有形的機械元素、電子線路、機器人人形——而是關注這些敘事中不那麼迷人的方面,比如「支持這種看似強大的技術的人類特徵」。

以與周姜杉合作的錄像裝置項目《監控》(2014)為例,作品圍繞着一個魚缸展開,魚缸裏有兩條分別叫Sharky和George的金魚。兩個攝像頭拍攝着金魚的活動,而魚缸外的一系列屏幕則實時播放着監控影片。龍星如通過在一系列疊加在魚身上的數字字幕來操縱鏡頭:一個描述着動物當前的速度;一個顯示着它們游過的距離;另一個則播報着來自谷歌的實時新聞提要。這樣看起來,就像這兩條魚似乎在討論世界時事,就如人類一樣。但因為藝術家使用的是谷歌新聞的計算機運算法則,這偏向了被認為最有可能受歡迎故事,因此給出的只有狹隘的全球政治觀點。這件作品通過游泳這一動作隱喻了我們的上網行為,並通過監測魚的速度和距離隱喻了我們收集數據的方式。這表明儘管我們似乎可以不受限制地獲取信息,但這是以不斷受到某些無形限制的監視和影響為代價的。

在她的策展工作中,龍星如談到了被她稱為「元數據」的概念——一個藝術和科技融合的空間,在這裏人們可以盡情地參與這兩門學科。在於北京七木空間舉辦的展覽「不僅是r=a(1-sinθ)」中,她旨在促進這樣的包容空間,並貢獻了《在匿名的房間裏》(2018)這一合作項目。為了完成這件作品,她邀請了來自不同時區的藝術家們使用基於網絡的軟件Google Docs共同撰寫一篇文章,隨後在展覽中展出。這篇文章的主題為「今天的生活及其技術環境」,圍繞着龍星如交給藝術家和作家們的各種任務展開,包括記錄日常生活的瞬間、以及圍繞哲學和科學的學術討論。

龍星如最新的策展項目「撒謊的索菲亞和嘲諷的艾莉克莎」為她贏得了2018年Hyundai Blue Sustainability Prize這一獎項,並將於2019年夏季在北京798藝術區現代汽車文化中心舉辦展覽。此次展覽旨在更深入地瞭解關於機器學習的神話,並探索人類與這些技術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得以體現的。展覽聚焦一段由龍星如編程的、兩個著名的人工智能之間的假想對話:分別是亞馬遜公司創造的「虛擬助理」艾莉克莎(Alexa);還有香港漢森機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開發的仿人機器人索菲亞(Sophia)。捨棄傳統的展覽文本或牆板不用,這兩個聊天機器人之間的對話通過耳機播放;它們會對展覽中特定的藝術品,以及人工智能對我們生活的干預和介入展開討論。

展覽的動機,離不開龍星如對這兩種各不相同的複雜電腦實體化的迷戀,以及它們各自如何代表兩種截然不同但被廣泛接受的人工智能認知。正如她在展覽方案中所寫:「人工智能對普通公民來說仍然是難以察覺和模稜兩可的。被淹沒在大眾媒體信息之中,人工智能已化身為一個最容易、也最難講述的故事。」索菲亞,在一個極端,作為一個超現實的、難辨真假的類人機器人,揭示了人類的願景。然而,儘管漢森機器人公司試圖圍繞這個看似女性的索菲婭創造一個現實的故事——包括讓她成為沙特阿拉伯公民和聯合國代表——我們仍不能把她視為芸芸眾生之一。相比之下,沒有軀體的艾莉克莎則是一個機器人「助手」──龍星如指出它雖然披着「機器外表」,但卻也滿足了社會對人工智能隱藏的感知能力的黑暗幻想──據線上影片顯示,這部機器會隨意地大笑。展覽中的作品以同樣懷疑的眼光,廣泛地審視當前的技術狀況,包括Jake Elwes拍攝的一段影片,聚焦了全球知名但備受爭議的科技巨頭,比如馬雲和Elon Musk;以及藝術家Anna Ridler和Daria Jelonek與布裏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物理學家合作設計的一個裝置,該裝置可以利用量子計算機的數據來寫情書。

隨着我們對科技的可能性越來越感興趣——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使我們的生活更容易,甚至取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龍星如的工作顯得更加有意義。她未來的項目包括翻譯紐約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即將出版的新書《The Art Happens Here: Net Art Anthology》,以及研究在她感興趣的領域中實踐的中國新興藝術家。這位藝術家兼策展人似乎注定要將藝術和科技領域的融合納為己任。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95 a year or USD 18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uly/August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0. 

Ads
RossiRossi 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 AC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