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張怡,《Flotsam Jetsam – Linyi and Tiger》,2007,噴墨打印照片,127 x 102 cm。影像由張怡及David Kelley提供。

特殊效果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在結束了《亞太藝術》七/八月刊的出版之後,編輯們希望能在藝術世界的繁忙日程之中偷得兩個月清閒。然而在香港及全球不斷上演的事件並不會就此止步。本期刊物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聚焦藝術家們多樣的興趣和關注點——從人類正在如何加速自身滅亡,到科技將如何重塑我們認知生命的方式。

在2005年的《亞太藝術》第四十四期中,作者Euridice Arratia訪談了時值三十三歲的亞裔美籍藝術家張怡(Patty Chang),那時的她處於創作轉型時期,正從富有挑釁意味的表演藝術轉向更加關注社會與地點、現實與慾望的互動性項目,發展出了基於對香格里拉的虛構歷史調查的作品。十四年後,《亞太藝術》的執行編輯Ysabelle Cheung重溫了張怡的作品,深刻分析了促成她近期項目的周遭環境和社會現狀。從哀悼因人為干預而逐漸消亡的人類文明,到透過母乳這一母性媒介來討論子女對父母欠下的養育之債,張怡一直正面面對着我們在這個被蹂躪的星球上的生存現狀。正如藝術家自己所說,在持續八年的項目《The Wandering Lake》中,她「沿着一條由文明的集體行為所塑造的道路行走,在每個落腳點重新制定自己的儀式,暗示雖然我們無法忽略環境的消亡,但每個人作為個體可以做到的是『從非階級性、非資本主義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第二個專題故事是兩位藝術家及電影愛好者Mochu和謝藍天之間的對話,他們探討了流行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兩棲或可變形生物,認為它們是那些「處於透明、模糊不清、變形狀態」中之人的替身。他們討論的主題包括Kevin Costner在九十年代科幻作品《未來水世界》中如何適應一個荒涼的星球;在自由港、電影特效和CGI裏隱藏的藝術,以及Mochu自己作品對於迷醉與譫妄的探索。

在另一個專題In Depth中,《亞太藝術》的編輯們近距離查看了四個近期項目:Larissa Sansour在五月份於第五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丹麥館展出的氣候幻想電影;笹本晃(Aki Sasamoto)用旋轉的威士忌酒瓶製作的最新裝置;Zeynep Kayan藉由重複表現手法對線型發展作出抵抗的表演;以及林菁菁創作的販賣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長生不老藥的虛擬商店。緊隨這個欄目,本期Inside Burger Collection的作者Astrid Mania深入研究了藝術家Herlinde Koelbl享譽國際的社會學電影、影片和照片。

在Essays部分,Patricia Chen梳理了備受爭議的陳維德(Eugene Tan)兼任新加坡藝術界要職一事:身為新加坡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館長的他,在不久前又被任命為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館長。「鑒於新加坡只有三家公共現當代美術館⋯⋯他的雙重職務賦予了他在美術館舞台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影響力」Chen如是觀察道,敦促新加坡藝術社群認真反思這一決定將對本國文化生活帶來的影響。同樣在這個欄目,Antony Dapiran的論文反映了《亞太藝術》今年三月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現場組織的一次專題座談會,其中四位中國藝術界的專家——畫廊畫廊經營者張頌仁;策展人Karen Smith;收藏家Uli Sigg;學者Claire Roberts聚首一堂,討論了在中國藝術市場爆發之前,中國當代藝術在九十年代的模樣。

而在人物專訪中,我們探索了藝術家Seulgi Lee的色彩抽象作品,駐紮北京的藝術家及策展人龍心如對先進科技看法,以及Mohammed Rashid al-Thani創立Institute of Arab and Islamic Art的心路歷程──該機構將於今年在紐約原址完成擴建重新開放。

在One on One中,Pio Abad追溯了曾活躍於戰後美國東西海岸的菲律賓裔美籍極簡主義藝術家Leo Valledor的生活及事業。而在有關洛杉磯的Dispatch中,Danielle Shang發掘了一批活躍於南加州、旨在國際化當地藝術氛圍的藝術群體。在最近一次伊斯坦布爾之行中,《亞太藝術》副編輯Chloe Chu參觀了Burçak Bingöl的工作室,並在文中介紹了藝術家探索物質、身份和文化遺產的陶瓷作品。在The Point中,Snark.art的聯合創始人Andrey Alekhin與Misha Libman指出,通過他們的「以區塊鏈為創作媒介的藝術製作平台和實驗室」,數碼數據庫技術可以徹底改變我們收集、查看和管理藝術品的方式。Snark.art的終極目標並非金錢投機,而是創建一個由志同道合人士組成的社群,來進一步支持受思潮或美學啓發的藝術品或項目。

正如Snark.art的創始人一樣,本期雜誌內的許多藝術家都在探索一些極端的想法,以適應未來萬分不確定的生活。《亞太藝術》面對適應改進也抱有同樣開放的態度,其中之一便是由藝術總監Heesun Seo為雜誌頁面設計的全新外觀──我們希望能藉此來加強突出雜誌內容。無論明天是多麼變化莫測,不斷發展的藝術世界仍如往常一樣,與當下的現實世界緊密交織。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uly/August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 

Ads
CHRISTIE"S ARNDT Art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