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HUMA BHABHA,《Benaam》,2018,青銅彩繪,139.7×147.3×457.2厘米。《They Live》展覽現場照,波士頓當代美術館,2019。影像由Natasha Mustache拍攝,波士頓當代美術館提供。

They Live

Huma Bhabha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是次展覽「They Live」取其不祥之名自一部1988年講述外星入侵的同名電影《極度空間(They Live)》,是迄今為止Huma Bhabha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回顧展,展示了這位巴基斯坦裔美籍藝術家在過去二十年間創作的的立體裝置 、攝影及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包括類似於宗教偶像、儀式物品或科幻電影中的道具的雕塑,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採用回收材料製作。「They Live」同時喚起了一個以靈性為中心的遙遠過去,以及一個末日後的城市荒地;是一個對以往和未來都進行了深入觀察的展覽。

在入口處站崗的是作品《The Orientalist》(2007)。從遠處看,這個機械人式的青銅雕像端坐在一個人工風化的基底上,像是遭受過數千年的風吹雨打,讓人想起古埃及的花崗岩雕塑。然而湊近看,它粗糙的表面、瘦骨嶙峋的腿和燒焦的臉都讓人聯想到一具屍體。它的一隻手緊抓扶手邊緣,似乎隨時準備起身,而它軀幹中空處的裝置,像由機器部件構成的內部器官,進一步表明它可能在活動。《The Orientalist》在宏偉與腐朽、靜止與活力之間搖擺不定,抓住了觀眾的想象力。然而,這件作品的名字似乎在承認,比起平息它更像助長了西方對東方的幻想。這個端坐的人物並不屬於它所引用的遠古時代;它亦無法糾正人們對埃及乃至世界任何地方藝術的誤解。相反,審視我們如何解讀藝術的框架是一項挑戰 ── 它為這個展覽奠定了基調。

巨大的《Benaam》(2018)(烏爾都語,意為「無名」)被分隔在一個房間裏,雕像穿着黑色塑料袋,以敬拜的姿勢鞠躬。只有當人們走近《Benaam》,發覺他雙腳的大小才剛達到他手指的長度時,那種視覺上的陌生感才能被完全理解。如此龐大的雕塑往往會讓人產生敬畏之感。然而,在這裏,雕塑卻是四肢着地,向觀眾祈求。它那雙粉紅色的手攤開在地上,看上去飽經風霜、傷痕累累,訴說着一段痛苦的歷史。這座四米長的雕塑原本是2018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為其屋頂花園委任Bhabha創作的一部分,它最初的角色並不向畫廊觀眾鞠躬,而是向一個高大的四面怪物《We Come in Peace》(2018)致敬,但這個作品在本次展覽中並未展出。早在2001年,隨着美國「反恐戰爭」的開始,Bhabha就着手製作同樣的作品,都用於回應中東衝突的問題。表面上來看,這些作品是對外星人來訪的老套模仿,但實際上它提出了一個更嚴肅的問題:面對恐怖事件,我們究竟能求助於哪一位神?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示了一系列雕塑,這些雕塑看似由石頭或燒焦的木頭製成,但其實材料是軟木。《Castle of the Daughter》( 2016)是一個放大版的生育雕像,讓人想起《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而四面塑像《Waiting for Another Game》(2018)像是被子彈貫穿的《We Come in Peace》。這些雕塑被塗上了霓虹綠和淡粉色,並被隨意地噴上了黑白線條。它們看起來像是被時間蹂躪的神像,隨後被一些無聊的青少年用噴漆無法挽回地褻瀆了 ── 被人類和自然共同破壞的文化產物。藝術和破壞往往並肩前行。通過扮演創作者和破壞者的角色,Bhabha展示了如何通過破壞來賦予藝術新的意義。

在離開展覽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個霓虹粉的箭頭噴在柏油路上,我想它應該會融入Bhabha的展覽。「They Live」展望着古老的過去和想象中的未來;但也許,這也要求我們不斷在脆弱的當下尋找神話。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95 a year or USD 18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uly/August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0. 

Ads
CHRISTIE"S ACAW SOTHEBY'S Asian Art Biennale 1 Nov-3 Jan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