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王博,《軌道》,2019年,錄像裝置,尺寸可變,8分47秒 及 22分5秒。展覽「比賽繼續,舞台留下」現場照,廣東時代美術館,廣州,2019年。影像由藝術家惠允使用。

比賽繼續,舞台留下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由陳立策劃、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辦的聯展「比賽繼續,舞台留下」,從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出發,展示了多個深入探討社會轉型的作品。在中國的娛樂產業、競技體育和城市設施的飛速發展下,這些作品見證並探索個體如何在自己的身分和社會的集體意識之間找到平衡。

展覽空間的中央是極具劇場性和表演性的作品。李然為這次展覽創作的裝置作品《新鄰舍》(2019)是一個開放的雙層舞台,內嵌的樓梯和舞台空間四處放滿了各種道具,包括拖把、垃圾桶和風衣。在表演者缺席的情況下,這一作品邀請觀眾走上舞台,自行排演藝術家為這個巨型裝置所撰寫的劇本。改編自編劇何冀平1984年的《好運大廈》,李然的劇本講述了發生在香港一棟大廈裡不同的家庭糾紛。與原著不同,這一劇本並沒有直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不平等,而是探討了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在城市生活的家家戶戶所面對的類似困境。他讓觀眾參與其中,從不同角色的角度看待事件,並引導他們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的演變。

姚清妹的三頻錄像裝置《蛻(人身檢查)》(2017) ,圍成了一個迷你的劇場空間,同樣為觀眾帶來浸入式的體驗。左邊屏幕中的女舞者表演着脫衣舞的同時,右邊的「安檢人員」則以機械的動作表演「安檢」,象徵着審查制度;合唱團在中間的屏幕上齊唱出各種短語和句子,包括小說《1984》中的名句「老大哥在看着你」,莊嚴的神情不免令人聯想起古希臘戲劇中的歌隊。在偶爾的間歇之中,三個屏幕的表演者同時停下他們的動作,直勾勾地盯着眼前的觀眾,製造出一個密封的、全景式的空間,令觀眾感受被集體審查的滋味。

展覽空間尾端的作品聚焦於競技體育,繼續透過身體語言,探討個體如何與集體意識搏鬥。辛雲鵬的雙頻錄像記錄了一群中學生的軍訓,學生們整齊地打軍體拳的影像,與高磊的作品《G-350》(2013)形成對比,這一「體操雙槓」由人體假肢所用的塑膠材料製成,突顯了肢體的脆弱性。這兩件作品都呈現了在刻板的體制及高強度的訓練下,個體的身體語言是如何被規範的。王博的《軌道》將這種焦點轉向運動員的內心,作品重現了七十年代網球運動員胡娜在洛杉磯停留時居住的酒店房間的模樣。當時她正參加1982年國際網球協會盃的賽事,幾番掙扎後毅然地做出了離隊的決定,在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王博的裝置展現出胡娜是如何透過離開集體,以無法再回家的代價,重新獲得個體的自由。

展覽空間的另一端探討個體如何在公共場所中找到個人空間。陳維的《一則關於未來的廣告》(2019)列出了房地產公司老套的廣告台詞「美好的未來 安心的港灣」,與他旁邊的攝影作品《"S"》(2018)並置。照片上是北京一個被拆遷的建築物中懸空的樓梯,在空中搖搖欲墜的姿態就如房地產開發商不斷建造的謊言和幻象,以及人們被辜負的對於美好生活的期許。同樣講述被背棄的承諾的,還有香港攝影師何兆南在2014年雨傘運動時拍攝的照片。人們對於真普選的訴求進一步被政府無視,公共空間中人像缺席,只剩一組組頭盔、礦泉水瓶和廁紙,刻畫了主體在一個捏造的社會中的渺小與微不足道。

透過探索身體和空間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碰撞與互動,「比賽繼續,舞台留下」是個體對於變幻的時代的一種最由衷的回應。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95 a year or USD 18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Sep/Oct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0. 

Ads
Asian Art Biennale 1 Nov-3 Jan 2021 CHRISTIE"S 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