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我們在「觀點」欄目中探索了藝術品市場上新的運作模型。這一期 ,我們邀請了 Pearlstein McCullough & Lederman LLP 的律師 Michael McCullough 闡述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對藝術產業的影響。
中國藝術品和古董在美國被收受進口關稅只是時間問題。 截至2018年,特朗普(Donald J. Trump)政府的既定政策對96.8%進入美國的中國原產商品徵收關稅,該清單僅排除了對美國國家安全來說至關重要的商品。如此一來對藝術品市場來說,收稅問題只是何時開始收稅以及具體收多少稅。八月的時候美國貿易代表處給出了答案:9月1日開始,並收15%的進口稅。
美國政府關稅政策背後的邏輯很簡單: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價格上漲可以從而促使製造商在美國生產更多的商品。另外,稅收鼓勵在中國的美國製造商將其生產過程轉移至其他國家──即使不是美國境內。這些稅收是 「美國優先」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
美國政府的論斷使各個畫廊主和藝術收藏家都撓破了頭。美國收藏家會因為關稅而放棄在北京畫廊購買中國當代繪畫作品,轉而購入一幅在美國完成的作品嗎?不見得。不同於核磁共振掃描儀(MRI)和飛機部件,藝術是人類的一種表達形式,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均擁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跨地區的藝術品是不可替代的。
在國際藝術品貿易不平衡之際對中國藝術品徵收關稅,只會繼續加深這些貿易差距。二十年前,紐約曾有過活躍的當代中國藝術品進口貿易,但這種貿易現在幾乎已經完全轉移到了中國。對於剩下的幾家專門經營當代中國藝術的美國畫廊來說,關稅使其生意變得更加困難,雖非完全不可能但現在這些畫廊必須承擔額外的費用。與此同時,因重量級買家都位於中國大陸,美國當代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市場已經微不足道。雖然關稅不會影響已在美國境內的商品,但是該政策確實進一步削弱了國際藏家與美國拍賣商互動的動機。舉例而言,如果一位瑞士藏家將存放在琉森倉庫中的中國畫家曾梵志的作品委託給紐約拍賣商他將會損失該畫作15%的價值,因為此關稅政策並不會區分中國原產品的進口來源。奇怪的是,關稅政策其實對中國消費者更有幫助,因為這些消費者比美國買家更擅長搶得國際市場上最好的價位。這其實傷害了美國賣方並變相支持了其他國家的賣方,也是華盛頓所忽略的、意想不到、但真實的後果。
但同時,徵稅也具有更廣泛的文化影響。現在,將中國藝術品納入其收藏品的美國博物館面臨着潛在的高昂費用。從長遠來看,這意味着中國藝術史在美國的代表性將取決於捐贈和貸款的獲得,而非收購。例如,一家位於加州的博物館如果試圖委託長駐柏林的藝術家艾未未為他們製作新一版的《葵花籽》(2008)裝置,就不得不考慮在歷史悠久的江西省景德鎮作坊中製作實物大小的瓷粒是否值得,儘管這是作品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幸運的是,某些進口商品因狀況所致不受徵稅的影響。臨時進口的物品(在美國稱為「 TIB」)歸類於特殊關稅條款,而不用承擔額外關稅。因此,博物館展覽的作品將繼續免稅進入美國。
臨時進口規定不允許賣家出售擁有TIB身份的商品,但可以將物品臨時進口到美國進行「鑒定」,然後出口並出售給國外買家或在國外擁有其他房屋的美國公民。而臨時進口程序繁瑣且受限的地方,如外貿區(由政府指定的美國入境口岸地區),則提供了更好的選擇。中國藝術品和古董可以先進口到外貿區,賣給國際買家,從而無需徵收關稅的出口。例如,藝術品存儲公司ARCIS在曼哈頓上城建立了一座先進的設施,該設施就可以作為外貿區。它可以輕鬆地促進中國藝術品和古董的進口並出售給外國買家,同時避免徵收關稅。
關稅的設計具有侵入性,無疑將改變美國收藏家的購買習慣、當代中國藝術企業在美國的運營、以及潛在地影響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地。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從1789年至1944年提高的所得稅、關稅和消費稅是當時美國政府收入的最大來源。因此,特朗普政府選擇對中國使用關稅是在呼籲傳統,它具有再次成為永久性政策的危險潛力,也將對全球藝術品市場產生持久影響。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95 a year or USD 18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Nov/Dec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