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顧雄,《I sit on stone》,2020年,沙、布料,尺寸可變。展覽「The Remains of a Journey」現場照,Centre A,溫哥華,2020–21年。影像由藝術家及Centre A提供。

旅程的遺跡

顧雄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以溫哥華為家的華裔藝術家顧雄在Center A舉行的個人展覽「The Remains of a Journey」描述了一百年前來到加拿大西岸淘金的華僑的歷史。 這些大部分來自廣東的契約工人從事礦工、鐵路建築和砌磚等行業,協助了加拿大實現立國夢想的同時亦在開採資源方面擔任重要角色,並因興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而將整個國家統一。顧雄的個展對如何看待加國華人移民歷史提出疑問,可是作為以「土地」為主題的展覽,個展卻並沒有提及一些一言難盡的事實––加拿大原住民從未割讓過這塊土地。 

展覽分為三個沉浸式多媒體裝置,分別探索三個地點: 坎伯蘭郡、 Harling Point 和D’arcy Island (海岸沙利殊原住民的傳統領土)。影像重點放在華人移民所受的壓迫,以及此記憶如何在加國歷史中逐漸消失。觀看者站在裝置了投影作品的兩幅牆之間時,像被轉移到唐人街和現時位於坎伯蘭郡的華人墳場。未受干擾的蜘蛛網覆蓋於殘舊的消防栓上。 雜草叢生的標示牌描述曾經受火災摧毀的唐人街。某處一個曾是花瓶的生鏽鐵罐暗示很久沒有人來掃墓。

D’Arcy Island,人稱 「死亡之島」,曾經是痲瘋病人隔離區。在《Isolation and Memory–D’Arcy Island》(2020年)這項裝置裡,可於三合土建築的遺跡中找到這段歷史的線索。浮木零落的場景白如骸骨,提醒觀看者除了這些建築物,這段歷史僅剩埋葬在島上的屍體。影片鏡頭中展示的倒下的樹木及其剝落的粗糙樹皮與華裔痲瘋病人的舊照片同時觀看時,令人毛骨悚然。病人身體被疾病殘害和毀損樹木極度相似。

顧雄三十五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1989年從中國移居至加拿大所經歷的痛苦是他作品的恆常主題。顧雄經常感覺自己在兩種文化之間掙扎,並感受其華人身分在加拿大重新演繹的拉扯。展廳地板上沙盤中描寫的一首詩是整個展覽最重要的作品。《I sit on stone》 (2020年) 彷彿是由某個在孤島上的病人寫下的作品,其中描述了此人忍受被隔離的痛苦,並且由今世到來生,沒休止地思念家鄉的情懷。

Harling Point 的部分展示包紮骸骨的照片,乃是當地移民下葬七年後起骨,再送往祖先墓地安葬的過程之一。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令九百多具遺骨無法送回中國,只能葬在公墓。疏落的墓碑,現已崩裂破損。我本人對失修的墓碑很熟悉。身為有農民家庭背景的第三代加籍華人的我是其歷史產物,我很清楚這些往事。顧雄懇求這段歷史被紀念,提醒加拿大人不要讓這些故事如失修的墳場般消亡。

顧雄在此個展中強調的敘事是卑詩省內不同社群不斷經歷的艱辛,以及爭取被視為「人」的掙扎。然而,華僑既是被壓逼的群體,又是加國殖民的共犯,身份變得複雜。雖然顧雄要求加拿大人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保存這些敘事,但我想提出,這些敘事最終是為誰的歷史服務?現時,需要支持原住民人權情況越來越緊迫,而重新訴說加拿大歷史時,最重要的是確認土地原屬權。我不禁想起,若觀看者一早便認知埋葬遺體的這片土地來源非法,他們會怎樣重新看待這件作品,並對加籍華人的概念帶來哪些複雜意涵 。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rch/April 2021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1.

Ads
Opera Gallery Asian Art Biennale 1 Nov-3 Jan 2021 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 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