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插圖由AMY FAN提供。

Mobility, Racialized

流動性與種族化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專家預測,新冠疫情將使等級制度扁平化。無視國界,不分文化、階級和種族的病毒想必將引發泛國家人道主義的呼應。然而事實與之相反,在美國,黑人和棕色人種的死亡率高得不成比例。在印度,那些能夠負擔得起高價、黑市氧氣罐的人,生存的機率更大。中國領導人利用國產疫苗在國外增強軟實力,而巴西領導人則淡化科學以在國內獲得政治地位。

2020年發生的事件不可避免地,或許也不可逆轉地,使跨國主義種族化、民族主義國家化。在特朗普擔任總統的頭兩年裏,跨國主義為白人民族主義和「遠距離」民族主義的興起提供了一劑解藥。對我自己和其他移民來說,它提供了一條真正的逃離之路,讓我們從日益不受歡迎和暴力的美國中得到了心理上的解脫。流動性也卓有成效地將焦點從身份轉移到倫理;它不關乎一個人是誰,而關於一個人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移動,以及個人的糾葛。

然而,事實證明,身份認同,尤其是種族身份認同是有彈性的。整個2020年夏天,「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與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之間的唇舌之戰同時上演。由於無法或不願將中國人與華裔美國人區別開來,特朗普的煽動性語言,如「功夫流感」和「中國病毒」,導致2019年至2020年僅在紐約,反亞裔暴力事件就增加了833%。一個共同的政治對手和同步的世界事件將那些反對黑人和亞裔種族歧視的人團結在了一起。

許多人對這種合流表示歡迎。畢竟,「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是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中建立起來的。從時間和意識形態上看,這場運動將亞裔的積極主義與黑人權力運動聯繫起來;他們都主張平等、反種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1966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出了「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這一保守的反駁,目的恰恰相反。如果說「亞裔美國人」在其最初帶有政治色彩的含義中指的是與美國黑人聯盟的亞裔,那麼「模範少數族裔」則是試圖將黃色淡化為白色,讓亞裔與美國黑人對立起來。

雖然特朗普和他的追隨者將反華情緒和反黑人心理結合在一起,並將兩者如同復仇一般復興,但這兩者不應被混淆。實際上,「恐華症」的歷史很長,其背景顯然是國際性的。里程碑事件包括1842年中國向英國開放通商口岸,以及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的確,將「恐華」與反黑人和其他形式的種族主義區分開來,會讓「亞裔美國人」和「模範少數族裔」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擴大,而他們本身就被美國的黑白關係和奴役遺留問題牢牢束縛着。

藝術家兼教育家何慶基在2014年東亞移民圓桌會議上稱香港「不完全是一個國家」。他接着說:「這是一種移民文化……老一輩有一種流散海外的心理。」香港和新加坡等超現代城市的密集性及其居民的流動性表明,伴隨「恐華症」而來的永久陌生感既可能是內生的(對地理局限的威斯特伐利亞民族國家模式感到不安的結果),也可能是外生的(反移民政策的作用)。

流動性需要代碼轉換。例如,我的外祖父來自廣東的一個貧困家庭,他最終把我的母親送到了一所英國寄宿學校,姑姑送去了清華大學,叔叔送去了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天主教大學。他為孩子們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暴露了他作為一個流散者和被殖民者所產生的焦慮,因為他必須與多個常常相互衝突的權力交涉。我很早就學了英語,而不會漢語;模仿和吸收是必要且具備防禦作用的。

在美國,融入是軟弱的代名詞,或者更糟,被視作對白人的屈服。就像在其他代議制民主國家一樣,對那些處於邊緣的人來說,能見度預示着權力的到來。然而,在全球範圍內,不那麼悲傷、更樂觀的解讀浮出了人們的視野。香港的抗議活動與「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一致。當後者為增加人們對結構性種族主義、警察暴行、有害的白人父權制的認識而鬥爭時,前者就像水一樣,使隱形的事物現形,並證明了它也可以是有脅迫性的。

如果說與黑人同盟(「亞裔美國人」)和與白人接壤(「模範少數族裔」)的立場構成了在美國描繪亞裔主體地位的軸線,那麼流動性、靈活性和隱形性構成了亞洲人在國際上的富有可能性的彈性矩陣。他們以不同的形式支撐着Aihwa Wong的「宇航員家庭」(有一個人在國外養家)、David L. Eng和Shinhee Han的「降落傘孩子」(被富有的父母送到美國學校)、「海歸」(返回亞洲工作的人),以及「僑胞」和「二世」等稱號。

這些跨國主題更加密切地闡述了(東)亞流散者特有的歸屬和不歸屬的論述,也適用於一個日益非黑即白的世界。在舊的民族主義阻礙了全球協調應對疫情後,「流散心理」及其相互作用和方法是否預示着新的團結?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ul/Aug 2021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