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BAGYI AUNG SOE,《Female figure with mandala, sacred letters of the Burmese alphabet, “om” in Bengali script and “solar energy”》, 1987年,氈尖筆以及墨水紙本,33 x 28厘米。影像由巴黎龐畢度中心提供。

Bagyi Aung Soe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Bagyi Aung Soe於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舉辦的展覽中心,懸掛著一幅色彩豐富的自畫像。這幅畫體現了這位已故藝術家對後印象派美學的理解:這張臉由粗獷的白色線條勾勒而成,浮現在點綴著紅色和綠色抽象圖案的橙色背景中。這幅肖像使人想起20世紀初這位藝術家的一幅原型畫像:濃密的頭髮垂在一副有邊框的眼鏡上,嘴唇夾著煙斗。在畫的背景中,右肩上方隱約可見一個酒瓶的輪廓。一個用鮮紅色畫的象徵性太陽,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別在藝術家藍色背心上的胸針,暴露了畫中人的身份;Aung Soe在許多作品中都用這個圓圈來指代他的「零理論」,這是他在自己的寫作中發展出來的,與禪宗和金剛派的「空」概念有關。

在他的祖國緬甸,Bagyi Aung Soe是一位無可爭議的20世紀的先鋒藝術家,但他缺乏國際機構的認可,這一直讓東南亞的藝術史學家感到遺憾。由Catherine David和郭映思策劃,Bagyi Aung Soe在龐畢度中心的展覽是這個多產藝術家的首場大型回顧展。

此次展覽選擇展出的300多份文獻和藝術品,是在藝術史學家、聯合策展人郭映思近二十年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的。這些展品讓人們得以一窺繪畫的不同傳統,包括西方現代藝術、佛教肖像、印度微型繪畫和Aung Soe的傳統緬甸藝術。的確,這些作品只展示了這位藝術家在其職業生涯中所形成的折衷主義美學的冰山一角。據估計,他的全部作品大約有一萬件。他的生平以牆壁文本的形式展出,例如提及這位藝術家在維斯瓦巴拉蒂大學(Visva-Bharati University)度過的成長歲月,該大學由詩人和藝術家泰戈爾(1861–1941)於桑蒂尼蓋登創建,也闡明了Aung Soe對古印度美學理論及泰戈爾超越國界的人文主義和普遍主義理想的大量引用。

與現代藝術中被廣泛接受的媒介等級相反,Aung Soe並沒有優先考慮繪畫,而是涉足插圖、卡通、繪畫和玻璃鏡面畫,甚至主演電影。在一架不比一張信紙大的飛機上,或者從素描本上撕下來的紙上,Aung Soe的繪畫——尤其是那些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里完成的作品,在這次展覽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捕捉到了最截然相反的元素:抽象與具象,現代與傳統,神聖與世俗。在一幅無題畫中,一位坐著的女性的輪廓似乎來自紙上偶然發現的鮮紅墨水痕跡。用氈頭筆快速標記黑色和黃色,創造出人物的體積。在她的周圍漂浮著圖形和文字元素,構成了這幅畫:一個曼荼羅,緬甸字母表中神聖的「om」音節,以及英語單詞「solar energy(太陽能)」。後者在Aung Soe的許多畫作中都有出現,指的是他的冥想練習,藝術家把冥想的力量比作太陽的光線。

正因為無法將這位藝術家依據單一的地理位置或繪畫傳統歸類,這暴露出西方藝術史缺乏對與Aung Soe這樣的人物的系統性研究。的確,他對於廉價、容易獲取的材料的使用及他跨學科的實踐,令他在仰光的同代人中,以及在20世紀更廣泛的藝術史中,成為真正獨特的人。這次重要的回顧展缺乏曝光度是一件憾事(因為它在博物館裡幾乎沒有廣告,參觀者必須事先對展覽有所瞭解,或者是無意中走進來),且削弱了這場展覽的潛力,它有助於重新評估藝術史學科如何研究一位置身於所謂的現代藝術普遍敘事之外的藝術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向Bagyi Aung Soe學習。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Sep/Oct 2021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