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Detail from RIRKRIT TIRAVANIJA’s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t  “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Green” at 100 Tonson Gallery, Bangkok, 2010. Courtesy 100 Tonson Gallery.

社交网络之正面意义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针对食品价格上涨、失业问题和独裁统治而进行的抗议示威突然间遍布阿拉伯世界,令人不禁好奇为何这些政治变动瞬间发生。首先在突尼斯,紧接着的是埃及、约旦、塞尔维亚和也门,这些反政府游行大多是通过 Twitter 和 Facebook这样网上社交平台组织起来的。

另外一个网络组织,离经叛道的反机密组织维基解码在这些事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公开了大量机密文件,揭露国际外交领域台面下的事实。在成千上万的机密内容之中,美国驻突尼斯大使馆的某文件对当地政治这样总结:“当头儿的那些人都是最大的罪犯,而且一直不下台,整个行政系统无人监督。”现在,这一持续了数十年的政治僵局开始出现转机:一度高深莫测的阿拉伯领导人们迫于公众压力开始做出让步,任命新的内阁并着手打击腐败。新政府将有何作为,这些改变是否能带来更多社会和政治自由,这一切仍不可知。同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这些改变,切断了维基解码的经济来源。这样的行为招致了松散组织的匿名黑客活跃分子的网络袭击报复。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平衡有了戏剧性的改变。关于隐私、机密、监视、道德和法律责任的种种社会问题愈发严峻。

ArtAsiaPacific三月/四月刊中,我们关注的是艺术家如何同时教育和批评他们所处的群体,不论是本土的、区域性的或国际的,现实中的还是虚拟的。专题编辑 Ashley Rawlings检视新媒体及行为艺术家 Wafaa Bilal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最近在后脑以手术植入一台微型相机并放置一年,这台相机每分钟自动拍摄一张照片然后上传网上。身为纽约大学的助理艺术教授,Wafaa Bilal被该校摄影系禁止在校园范围内使用微型相机。Rawlings在文章中讨论了 Bilal如何通过将自己的身体置于痛苦的境地来唤起人们对战后伊拉克人民生存困境的注意——然而他却遭到了美国审查制度的封锁。

同时执行编辑William Pym重新检视了Rirkrit Tiravanija基于人群的艺术创作和它们获得的评价。这位艺术家在90年代创作的集体烹饪用餐的行为艺术在发展中结合了关系美学的概念——这种美学理论认为观众和观众之间的彼此关系也构成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对于Rirkrit Tiravanija的艺术创作策略——不论是绘画、雕塑、策展和艺术家自发组织,不论在泰国还是纽约——如何突破了他早期经典作品的束缚,Pym为读者提供了最新分析。专题编辑 HG Masters来到土耳其概念艺术家 Ahmet Öğüt在荷兰埃因霍温的个展,和艺术家长谈如何在地球村的时代同时和本土及国际观众建立对话。Masters将Öğüt称为“后工作室”艺术家,阐释了“不再与传统民俗或宗教文化相关,但政治历史和个人经历的微观事件依然是重要创作素材”的艺术创作办法。工作于北京的艺术家曹斐同样在探索新的领域——遥远的虚拟空间,她的创作 只存在于线上游戏世界“Second Life”之中。 助理编辑Hanae Ko检视了曹斐对亚文化的支持以及她对日常生活的平庸和安逸的思考。

短文部分,新德里特约编辑 Hemant Sareen为读者解释了印度当代艺术中使用的日常物件背后的文化传统,揭示了一部与西方20世纪现成品艺术发展平行的印度现成品艺术史。档案板块中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高级策展人 Rachel Kent对 杉本博司最新的大型摄影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试图捕捉电流的形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独立策展人渡边真也采访了美国影像和装置艺术家 Azat Sargsyan,采访中讨论了艺术家在久姆里双年展的指导工作和双年展如何打破首都埃里温的艺术中心垄断。特约记者 Andrew Cohen和四川艺术家毛旭辉进行了关于90年代中国艺术圈的对话,与此同时毛旭辉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个人回顾展即将开始。评论部分,特约编辑 Sara Raza对多哈 Mathaf阿拉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3个开馆展览做出了初步基本评价。资深编辑 Don J. Cohn对艺术史学家吕彭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做出了逐字逐句的全面剖析。

这一期中我们改造了杂志前面的部分,新增加了报导这个区域,它建立在我们的各个时事评论栏目基础上——新闻热点、拍卖会及艺术博览会报导和焦点,为读者带来更为全面的新闻观点。“一对一”邀请艺术家介绍他/她特别欣赏的,来自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这次新西兰艺术家 Peter Robinson重新审视 Maya Lin在美国纽约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作品,他直到亲眼见到这件作品时才真正被其寂静的震撼力所打动。“特派 ”邀请当地业内人士向大家介绍对本地艺术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新时事”展望未来,发现报导那些作品出色,具有特别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们。

现如今,我们更加清楚地见识到互联网和网络社交平台提供的无限可能,AAP自豪地宣布 www.artasiapacific.com的全新改版。不仅有最新杂志和过往杂志的部分内容,网站还特别推出线上专属内容和印刷版部分内容的中文和阿拉伯语翻译文章。改版同时带来特别影音采访,其中包括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介绍 Art Basel中他最喜欢的作品; Andrew Cohen对话现居北京的著名评论人兼策展人栗宪庭,畅谈他在80年代的实践;纽约艺评人 Charlie Finch采访在加洲圣莫尼卡进行艺术交流的西藏艺术家诺次和念扎。 artasiapacific.com还包括展览评论、新闻报导、图片报导、艺术家项目和编辑博客。不论是网络版或印刷版, ArtAsiaPacific都会彻底忠于艺术,忠于地区,忠于言论自由。科技,经过突尼斯和周边地区的近况证明,已成为革新的又一关键手段。

Ads
RossiRossi Artspace ARNDT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