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NALINI MALANISplitting the Other (Panel 2), 2006-07, acrylic, ink, enamel on acrylic sheet, 203.5 × 103.5 cm. Courtesy the artist. 

在五月份,我们发布了ArtAsiaPacific 20周年纪念特刊,该期并未回顾过去,而是展望了未来20年的发展。然而,我们既是从一年多前就开始策划此纪念刊,也不禁讨论了塑造亚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当代艺术的重要遗产。在我们本期的七/八月刊中,我们不仅探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也介绍在亚洲文化史上成为倡导者的新生代艺术家们。

在“专题”部分里,我们首先对今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田中功起(Koki Tanaka)的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达拉斯艺术博物馆的助理馆长Gabriel Ritter研究田中充满幽默感的荒诞实践,它探索着行为协作以及物体与行为之间的关系。Ritter认为他的作品继承了战后艺术运动的血脉,如日本的物派和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并与这些运动“有着共同的兴趣,即通过相遇与重复的手段,探索日常物体的物质与形式”。

在封面专题中,AAP特约编辑Jyoti Dhar与Nalini Malani进行了对话。Malani不仅是印度数字传媒的创新者,也是在印度男尊女卑的艺术圈中女性艺术家的权益的提倡人。Dhar 研究了Malani成果丰硕的事业,其时间横跨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后的整个新时代,并探索了她祖国多年遭受的派系暴力冲突。

我们也追忆20世纪的另一位大师、在今年四月去世的赵无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期特别专题中,AAP探查了赵独特的生活与实践。驻北京的独立策展人庞惠英思考了赵独有的抽象形式对中国水墨画的影响,而香港画廊主、同时也是赵的长期支持者金董建平,回忆了她与这位艺术家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我们为期一年的AAP纪念专题“20/20”,本期尝试发掘从1993年至今的一些不寻常的艺术作品与概念。本期讨论的四场展览,Jack Persekian, 即将开放的巴勒斯坦艺术馆总监兼首席策展人,介绍了Mona Hatoum 1996年的“现在式”,该展览的灵感来源于奥斯陆协议的一张地图。而策展人金章彦(Jang-Un Kim)则回忆了已故概念艺术家Yiso Bahc于2001年在首尔“另类空间池”举办的个人展。

在“我工作的地方”中,资深自由编辑HG Masters来到巴厘岛,拜访了新几何图形派艺术家、爱搞恶作剧的Ashley Bickerton的住处兼工作室。

在“人物”部分,Olivier Krischer研究着Gulammohammed Sheikh的描述性的绘画,而特约编辑Michael Young访问了充满自信的印尼华裔收藏家余德耀,讨论他个人的收藏风格与在上海主要地段兴建第二个私人博物馆的计划。执行编辑John Jervis拜访了前程远大的香港艺术家何倩彤简朴的工作室,何擅长创作细致入微的绘画,主题包括似真似幻的昆虫、地图与电影。

在“短文”部分,助理编辑Noelle Bodick思索了在近期沙迦双年展如迷宫般复杂的布展区里迷失的乐趣,而特约撰稿人Wei-Ling Woo则向东松照明(Shomei Tomatsu)致敬,这位世界上最杰出的摄影家,其优秀的作品记录了1945年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经历。

在本期卷末的“视点”部分,我们邀请长期位列东南亚当代艺术翘楚的Valentine Willie讨论拍卖行对该地区艺术家的影响。座落广州的广东时代美术馆馆长沈瑞筠撰写了本期的“快讯”,解释了这南方大都会可能成为中国艺术家最佳工作城市的原因。我们的中国专家安静(Lee Ambrozy)在“书评”中提供了另一个回顾的机会,并评价了广受期待由安雅兰Julia F. Andrews)和沈揆一编撰的《现代中国艺术》一书,乃对1840年代之后的中国艺术进行的研究。

香港律师Antony Dapiran为“附属细则”主笔,讨论了一直困扰着艺术家的转售权的矛盾,特别是对于仍健在的艺术家,与已故艺术家的产业相比,立法后可能更受益。最后,在“一对一”栏目中,菲律宾艺术家兼夫妻搭档Alfredo和Isabel Aquilizan的Isabel,解释了她对纪念品风景画家Antonio Calma的景仰,记述Calma“使我们再次思考什么才是视觉艺术,也使我们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延伸到自己的人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