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各角注視香港。當年,港民因對2047年香港前途問題感到不滿而佔領街頭,要求普選。根據律師兼作家Antony Dapiran為Penguin出版社關於香港歷史書系而執筆寫作的《The City of Protest》,雨傘運動及其透過裝置、海報和其他藝術品的創意流露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實踐。從天星小輪票價上漲引致平民不忿至2016年旺角「魚蛋暴動」,Dapiran提出香港具有一種持續性抗議文化,在一個政治動盪的環境中醞釀真正的變更。Dapiran僅用了109頁就對香港文化和認同政治進行了全面的解剖,揭示了2047年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BY YSABELLE CHEUNG
一幅呈現手錶錶面的模糊照片印於此書封面,這是攝影師東松照明的《Atomic Bomb Damage: Wristwatch Stopped at 11:02, August 9, 1945, Nagasaki》(1961),顯示一個在長崎核彈爆炸一刻時時針停頓的手錶。書中開頭幾頁回顧1912年明治天皇的夜間葬禮用明亮鎂光的照耀。其他章節共有數百張照片,帶讀者進入1990年代,包括日常生活的拍攝至二十世紀初德國對日本設計影響的插圖,其中一個例子是恩地孝四郎為希特勒著作《我的奮鬥》設計的封面。早已絕版的刊物亦有出現,證明日本攝影師為「百科保護主義者」的身份。
BY YSABELLE CHEUNG
Low Sze Wee和Patrick D. Flores的巨型彙編封面印上細小的黃金數字,裏面包含二十五篇詳細闡述東南亞藝術歷史開拓思路的文章,揭示了過去經常被忽視的詳情。例如,Yvonne Low檢視了新加坡女性藝術家和二十世紀初的殖民社會藝術俱樂部的角色,而TK Sabapathy、John Clark、Lee Weng Choy和Simon Soon針對建國和其局限性,在東南亞國家之間作出對比。Kevin Chua和Marie-Odette Scalliet反思記載藝術史中的權利力量,而Adele Tan透過呈示藝術家在其作品旁作態的照片問道:「難道沒有可能在馬來西亞藝術史的敘述中加入邊緣照片嗎?」
BY CHLOE CHU
Ghassan Kanafani在1963年撰寫的《Men in the Sun》是標誌性作品,細訴巴勒斯坦人面對困境的故事:來自位於伊拉克的難民營的三名男子找不到工作,安排坐上一輛卡車的水箱中,非法潛入科威特,但在途中窒息。藝術家Yazan Khalili的《Scouting for Locations》一書以英語和阿拉伯語出版,裝訂像記事本,當中的故事關於一隊拍攝組改編《Men in the Sun》的攝製組。除了從Kanafani著作引用的句子及其英語翻譯外,還有數十幅呈示空蕩、匿名城市的景點,以及附加的潦草筆記和符號。我們搜索圖像尋找線索,就像拍攝組搜索城市一樣,但是徒勞無功。這個在2013年沙迦雙年展上首次展示的項目裏,能感受到攝製組的漫遊,意在捕捉藝術家所締造的人物的無根素質。
BY HG MASTERS
在粉紅色封面的背後,這本書包含五百幅彩色插圖,呈現朝鮮國家認可的設計,當中包括太妃糖包裝、啤酒瓶標籤、新年賀喜明信片等圖樣。這些物料都是建築師和策展人Nicholas Bonner從1993至2005年數次到訪朝鮮,建立Koryo Tours旅遊公司的過程中所收藏。書中,Bonner的八篇散文均帶有諸如《讓我們配起社會主義風格的髮型》的標題,將這些設計置於歷史和社會背景之下,敏銳地分別西方氣勢洶洶的品牌定位和國家封閉的情景下所能見到的天真美學。
BY YSABELLE CHEUNG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anuary/February 2018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