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後,即使是憤世嫉俗的觀察家亦未預料他會堅持恐懼、偏執的選舉平台行政。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反應,如一月二十一日在美國各地的女性遊行,以及來自各國對特朗普對七個穆斯林國家執行禁令的批判,都見證了全世界對特朗普極端主義的抵抗。官民都表現出和平性反對超越民族主義的行動。在《亞太藝術》的三月/四月刊中,編輯人員衡量以藝術抵抗傳統主義,政治退步和不容異議的形式。
首先,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編輯Kevin Jones回顧了已故阿聯酋藝術家Hassan Sharif (1951–2016)的一生,探索Sharif作為藝術家和教育家鼓勵實驗和挑戰社會公約的影響。他是阿聯酋概念藝術的先驅,在沙迦雙年展和迪拜藝術博覽會等活動臨世前已經在中東藝術節引起震驚。Jones解釋了Sharif在1980年代保守的阿聯酋所採用的策略:「在尋求忠誠觀眾的過程中,Sharif部署了一個雙管齊下的『挑釁、支持』態度。這並不是挑釁,而是引發對話的真誠努力。」
在巴基斯坦拉合爾,Lala Rukh的跨學科藝術實踐啟發了新一代創造者;她結合工作室的藝術創展及在國家藝術學院的教學,並捍衛巴籍婦女的權利。《亞太藝術》特約編輯Jyoti Dhar反映了Rukh的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首先回顧她在婦女行動論壇(Women’s Action Forum)中的重要角色,在南亞、肯尼亞等地的激進行動。Dhar解釋,Rukh的行動主義塑造了令人著迷的優雅、簡約作品,其中運用了心電圖、手寫信件和音樂符號,並且探索她會在今年六月Documenta發布的作品。
從香港,評論編輯吳禮謙與 多媒體藝術家伍韶勁(Kingsley Ng)討論他的電車作品《二十五分鐘後》(2016–17) 。 在聞名的「叮叮」上,伍韶勁投影街道現場及從著名作者劉以鬯《對倒》(1972)中引用的案文。《二十五分鐘後》在去年五月「感頻共振」節目(Human Vibrations)首次亮相,並將於今年三月再次舉行,以對應巴塞爾藝術展第五期。伍韶勁討論了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背後的想法。 對於將會參加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人士而言,會議中心外面的繞道將會展現香港多樣化的橫截面。
獨立藝術學者Giusi Daniele在「Inside Burger Collection」專欄內對香港概念藝術家何兆基進行研究。自1990年代以來,何兆基對自我約束解放締造反映,傳達感知。
為響應今年三月推出的藝術博覽會,本刊拜訪了六位藏家,包括菲律賓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前主席Jaime C. Laya,復星公益基金主席王津元,在悉尼慷慨捐贈藝術品的Clinton Ng, 伊斯坦布Borusan控股公司首席執行官Agah Uğur,及兩位香港收藏家Evan Chow和Jin-Goon Kim。
特約編輯Ingrid Dudek考慮了藝術偽作認證的黑暗世界。 她評:「藝術作品的高昂價格締造了驗證行業,當中包括價格數據庫、藝術家索引,還帶起對作品出處和作者不良的附屬感。」
新加坡藝術律師Ryan Su提倡對藝術界「聯繫者」的法律保護,以確保他們在高風險的藝術世界中獲得公平對待。 香港 K11藝術基金會背後鄭志剛解釋了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贊助,寫道:「贊助人應該促進藝術自由,抵制指揮創造衝動。」Lantian Xie反芻阿布扎比作家Deepak Unnikrishnan的首作小說《Temporary People》,探索在阿聯酋的流動外勞的生活。Dominic Zinampan潛入《No Chaos No Party: 28 Artists in Metro Manila》一書,探索馬尼拉的藝術氣象。最後,本刊參觀了韓國單色畫藝術家河鐘賢(Ha Chong-hyun)在一山的工作室。他在1970年代————也就是韓國政治的黑暗時代————體現了藝術實驗組的各類非暴力抵抗。就如聖雄甘地說:「我能為眾多原因而犧牲,卻不能為任何原因而誅戮。」
To read more of ArtAsiaPacific’s articles, visit our Digital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