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舉行前夕,我正在閱讀1979年出版的《黑鳳凰》雜誌。在這長達三十一頁的討論中盡是當時藝術組織對來自歐洲或美國地區以外的實驗藝術和藝術家提出的問題。「邊緣」一詞通常是指從事包括表演、參與性和動力藝術在內的藝術家,以及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的藝術家。三十八年後,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主席Christine Macel打算以既簡約而優雅的姿態提升現況,表達製作已被政治化、商業化或由某些人物所領導,以突顯藝術家和跨國精神的創作過程。在《亞太藝術》五月/六月刊,編輯們聚焦世界各地不再於邊緣的藝術家,他們將於兩個聞名於的展覽中呈現他們的不受主流市場所歡迎的藝術。
今期封面故事介紹本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代表楊嘉輝(Samson Young)。他被譽為明日之星,並曾經接受古典樂訓練。另外,他亦將參加今年Documenta 14的電台廣播節目。本刊主編Ysabelle Cheung與楊嘉輝細訴13年藝術事業生涯的點滴。這麼多年來,他研究了特定聲音的文化和歷史關聯,包括香港與中國邊境各樣的大自然聲音,以及世界各地的鐘聲。他還談論由流行音樂、網絡傳說,以至文化帝國主義和工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迷戀而引發展的作品, 將於五月在威尼斯登場 。
巴厘島出生的布列斯本藝術家Tintin Wulia探索了現時地球村的家庭傳奇,以及地緣政治邊界和其不平衡之現象。獨立策展人Eva McGovern-Basa與Wulia討論移民概念和她的印尼館項目「1001 Martian Homes」。在他們的對談中,Wulia作出反思:「聽到有評論指,我的作品在現實是多麼合時。這些問題不是在柏拉圖的《法律》(公元前300年)之時已經貼題嗎?在這本書中,一節提及陌生人或異國人如何可能利用不尋常的理念來破壞理想的城邦。因此,他們與當地人的互動需要受到約束。」
來自馬尼拉的《亞太藝術》專欄作者Dominic Zinampan再為大家介紹Manuel Ocampo的驚世之作。他與Lani Maestro將於威尼斯雙年展的菲律賓館展示作品。Ocampo的實踐包括諷刺宗教、腐敗、政治和新自由主義;Zinampan解釋了這位菲律賓藝術家的成就與影響:「Ocampo對他國境內不斷變動的藝術含有深厚的親和,亦有強烈的反應。他不是想讓人震驚或傷害他人,他也不是虛無主義。反而,他的訊息是:我們必須以幽默手段,超越歷史所帶來的創傷。」
同樣在日益物化的世界裏,來自漢城的三十八歲藝術家Lee Wan針對著社會的一致性。自2014年獲得Leeum‧三星美術館藝術大師獎後,他備受注目,將與崔玄周(Cody Choi)於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代表韓國。專欄作家Yujin Min亦帶我們通過不尋常的雕塑和組合,窺探亞洲的產品,審視他的早餐、衣服,以及亞洲資本主義和城市化的政治影響。
另外還有專欄「Inside Burger Collection」。基於倫敦的策展人Nicolas de Oliveira和Nicola Oxley着手於比利時藝術家Hans Op de Beeck。他的作品曾經於以往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及亞洲各地的博物館中亮相。Op de Beeck採用了揉合雕塑、繪畫、裝置藝術和運動形象的多元化手法,創造出游走於記憶、故事敘述和虛構現實的體驗。
在一系列人物專訪中,三位藝術家為大家示範如何用一個嶄新的角度展現守舊媒介。《亞太藝術》評論編輯Brady Ng於四月份在雅典首播Documenta 14電台節目的前夕,與敘利亞裔德國籍的「聲音科學家」Rashad Becker走入後台。在洛杉磯,越南主編Ruben Luong會見了電影製片人和藝術家Tuan Andrew Nguyen,討論他於三月份首次在紐約惠特尼雙年展上亮相的新片The Island(2017)。在北京,Olivia Wang採訪了墨水藝術家李津;他以中國古典媒介所呈現的幽默愛侶、食物和其他平凡的生活方式吸引觀眾。
今期在「散文」章節,Thomas Mouna走進歷史悠久、迅速消失的北京胡同,為讀者作嚮導。北京有很多謙虛、非常規的創意團體正積極地以藝術項目推動社區向前邁進。在哈薩克斯坦,Lesley Ann Grey考慮石油經濟衰退後, 藝術計劃能否持續。首爾Platform-L當代藝術中心館長Manu Park考慮非營利和商業藝術企業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尤其在亞洲。Park提醒我們:「藝術贊助不是商業行為,而是公共領域的活動。」在「我在工作」章節中,阿聯酋編輯Kevin Jones前往德黑蘭Sahand Hesamiyan的工作室,細看藝術家的大型幾何雕塑,其中一些雕塑是為藝術家本人家鄉所創作的。Hesamiyan坦承:「讓大眾於公共空間參與創作能為我帶來滿足感。」毫無疑問,這個願望正是促使世界各地許多藝術家於1960和70年代從事前衛藝術運動的帶動力,提醒我們藝術界一直向前走的成就。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y/June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