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食者、征服者、神——當考慮到自然界裏最威嚴的一種生物時,這些特質就會在腦海裏浮現,而因為以上的特質,老虎在亞洲已成為力量和經濟主導地位的標誌。運用老虎擁有強大力量的理念,策展人Anselm Franke 和Hyunjin Kim於柏林的世界文化宮(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組織了屬於「100 Years of Now」展覽系列的藝術展覽「2 or 3 Tigers」,希望透過將歷史裏的烏托邦聯繫到現今社會的政治狀態,在藝術裏培養新的社會政治觀念。這個展覽呈現了八位個人藝術家和一個雙人藝術組描述殖民地歷史影響亞洲人國民身份的作品。
是次展覽名字的靈感和預述來自新加坡多媒體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 的One or Several Tigers (2017) 。何子彥的兩部視頻投影在一間漆黑房間裡相對的牆上,而視頻則放映著一個人與一隻老虎在外太空漂浮的立體動畫。在影片中,老虎的身體像氣球一般被充氣膨脹,然後被放出空氣,變成一張枯槁的虎皮地毯。同時,片段裡的人面上開始擁有大貓的特質。這些轉變以聲音表達,以誇張的高低聲調敘述馬來西亞陰險的殖民地歷史。當年擊敗英國士兵和於1942年佔據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日本軍隊被稱「老虎」,而何子彥夢幻的片段則引起大家對「老虎」作為二十世紀征服的象徵是否適當的反思。
展覽作品多以視頻作媒體,而很多都展示了對過去和未來的藝術願景。Jane Jin Kaisen 和 Guston Sondin-Kung 的影片 The Woman, the Orphan, and the Tiger (2010) 探討了日本於戰爭期間販運韓國慰安婦的現象。韓國製片人朴贊京在 Kyoto School (2017) 將日本神風隊的日記篇章並列在於太平洋戰爭中將殉難榮譽化的京都學派的象徵「自殺勝地」華嚴瀑布的相片旁邊,探討烈士式殉難的思想意識。
轉過角落,在朴贊京嚴肅的多媒體拼圖旁邊,洪子健的影片作品 A Chinaman’s Chance (Dokdo and Senkaku) (2014) 探討了近年日本與韓國對獨島的爭議及日本與中國對釣魚臺的爭議。台灣華裔美籍藝術家洪子健向他的觀眾一邊展示了遊客、海鷗和海景的短片,一邊旁述自己對現今權力轉移及為平凡領土作出無意義爭鬥的想法。
當觀眾繼續向前走就會被一群數碼作品包圍,其中包括林珉旭記錄了在漢江江岸行人煩躁不安的三頻錄像S.O.S. – Adoptive Dissensus (2009) 和許家維與鐵甲元帥溝通的《神靈的書寫》(Spirit-Writing)(2016) 。場內其他非數碼作品包括林珉旭的 Black Hole (2015);她運用了自然和人造材料,例如膠合板、羽毛和燈架去製作一個奇異的形態,用現代科技曲解了人類數碼世紀前的歷史。這種不詳的感覺亦在另一幅作品中出現:志賀理江子的 Portrait of Cultivation (2009) 是一幅掛在牆上的相片,相片中的一對老夫婦凝視著觀眾,而丈夫並沒有因穿過自己胸膛的大樹而感到不適、困擾。可怕的景象穿插於志賀理江子超凡的攝影中,隱約地滲出2011年日本東北三縣海嘯對日本人所構成的無形傷痕。
「2 or 3 Tigers」所展現的不同現實不只影響公眾,影響更能在一些作品上看到。在視覺證詞無聲的痛苦和控訴旁,田村友一郎收藏的韓戰時期飛行員夾克作品 Hey Daddy, Hey Brother (2017) 和任興淳的已故老虎泥陶涂色浮雕 Come Back Home (2007) 則過於兒戲。這個展覽目標令人感到擾亂和混淆,但亦匆忙狼狽。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野獸?或者野獸是今次的展覽,而觀眾則是它的獵物。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uly/August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