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現為藝術城市,卻因大芬村郊區藝術工作者的油畫複製品而聞名於世。更被忽略的是,這個年輕都市是數代重要藝術家的基地,當中包括梁銓、周力和李燎。其中梁銓及周力不久前在倫敦White Cube畫廊展出作品,而李燎曾於2013年入圍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和其他相關項目為香港的藝術產業提供發展動力時,鄰近深圳也因國內發展政策致力利用文化計畫而帶動經濟,導致政府為藝術組織提供更多租賃選擇,並增加投進文化活動的資金。
數十年間,一個城市如何從無至有?答案是:經濟。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體,深圳更被視為其金融城市。在過去三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深圳人口已經達到1200萬,生產總值則為1.95萬億元(2870億美元)。藝術市場只是需要一小部分的人口成為上中產階級就會變得非常激切。
深圳現時興起的潮流正是藝術。根據中共制定的「十二五」規劃,至2020年底,中國博物館總數將達到6000,是2010年的雙倍。作為中國的主要城市之一,深圳需要建立穩固的藝術基礎設備,伴隨經已發展蓬勃的藝壇。現在,深圳定期舉辦的藝術雙年展包括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和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
深圳與其他頂級藝術城市(如紐約、倫敦)有異,擁有寬敞開闊且價錢廉宜的空間。華僑城(OCT)是其一例子,裡面有一系列藝術畫廊,包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深圳分支,以及一直支持中國當代藝術的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基於其地理位置,藝術家和經銷商均視深圳為往返香港的歇腳站。許多工業園區,例如華僑城和建於免稅區的工業中心,正為藝術家和畫廊開發空間作工作室。
儘管這個城市的學術機構比鄰近香港或廣州較少,基於國內高速鐵路網連接住三個城市,現在香港和廣州都與深圳共享資源。最近在O’Plaza開設的盒子藝術空間是一家商業公司和廣州美術學院的合作成果。該藝術項目每月在購物中心舉辦定期活動,不僅展出藝術品,還會在天台的專用空間設置展覽。此外,即將開幕的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分支機構Design Society將會為深圳添加豐富的建築和設計史,響應其設計之都的榮譽。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深圳的非牟利機構,如透過資助藝術教育計劃以促進當代藝術的楊鋒藝術與教育基金會(FYF)。在2016年,作為設於北京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董事會成員,楊鋒因為中心舉辦的Robert Rauschenberg展覽而有所啟發,於是同年FYF舉辦了有關這位藝術家的講座。基金會亦提出了獨立的策展計畫和舉辦了備受讚譽的展覽,包括由獨立策展人Biljana Ciric組織的「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FY Foundation」,探討周遭環境如何影響一件藝術品的本質,更邀請到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前來參展,例如李傑、李燎、Danh Vō、Liam Gillick、Tracey Emin 及楊心廣。
隨著對當代藝術日益流行,深圳正在迅速開拓各種與藝術相關的私人、非牟利和營商項目,例如新建的當代藝術館,以及深圳國際藝術博覽會。有誰能夠知曉30年後會發生的事情?有一件事情是絕對肯定的:深圳將會有不一而足的藝術品。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September/October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