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朴慶根,《軍隊:六十萬幅肖像》,2016,雙頻道高錄像裝置,17’ 30"。影像由藝術家提供。

未來如何斡旋?

Sixth Asian Art Biennial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在第六屆亞洲藝術雙年展《關鍵斡旋》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場裏,日本藝術團隊 Chim Pom 的作品《道》(2017)鋪了一條從美術館大廳穿過正門並連通馬路的特製柏油路。這個架高路面也在一月的「封路派對」成為藝術家鄭宜蘋(Betty Apple)的舞台。《道》模擬了2014年太陽花運動期間學生與公民團體佔據立法院週邊街道,柏油路成了連結藝術機構與外部世界的通道。

不同於往年的單一策展人,《關鍵斡旋》集結了伊拉克裔的瓦珊.阿爾庫戴立(Wassan al-Khudhairi)、印尼的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日本的窪田研二與台灣的林曉瑜,他們的雙年展規劃探索藝術實踐作為社會姿態與未來動力的協商工具,亞洲各地的關鍵議題也有饒富興味的處理方法。

香港藝術打氣小隊黃宇軒、林志輝的影像紀錄,指出其城市命運揮之不去的焦慮。《打氣機》為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世界各地支持者的加油訊息投影,當時抗議者們夜宿馬路長期示威。《打氣機》(2016-2017)是一支顯示香港何時失去自治的計時器動畫,在最早示眾時,曾投影在香港最高建築物的牆面上並引發爭議。

羅懿君取材旅途所見的暫時難民收容所,用風乾香蕉皮組裝船隻、主教王冠、皮箱等的裝置《航向未知的家》(Voyage to the Homeland)。這位台灣藝術家意識到自身旅行移動與難民逃離故土的軌跡重疊卻方向相悖。《航向未知的家》以真實新聞為材料編寫成五個篇章,探討難民面臨的挑戰,反思國際化、移民與地緣政治的近因。

日本與韓國藝術家皆反映亞洲的集體焦慮。竹內公太展出的《對準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監視器》(Pointing at Fukuichi Live Cam)是擷取自東京電力公司網站的影像,回顧了2011年三月福島第一核電廠災難事件。我們看見某人──竹內自稱為此人代理者,也或許是他自己──化身知名的「指著鏡頭的工人」,在全罩防護口罩下沈重、急促地呼吸,維持以食指指著鏡頭長達二十分鐘。他同時對災後電廠清理工人被英雄化及其勞動條件提出質疑。

小泉名郎的三頻道錄像《夢想儀式(今日我的帝國吟唱)》(Rite for a Dream (Today My Empire Sings,2016) 取自日本國內民族主義者與反天皇抗議行動,熔鑄成左、右派對峙的獻祭夢境,更連結過去日本軍國主義遺留的創傷。朴慶根的雙頻道錄像《軍隊:六十萬幅肖像》(Army: 600,000 Portraits,2016)關注南韓男性的強制入伍義務,連同所導致的性別張力及附加於男體的價值,相信台灣觀眾對此並不陌生。

來自東南亞的展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加帝望宜藝術工廠(Jatiwangi art factory)結合表演的複合媒體裝置《超自然農業投資計劃》(Supernatural Farming Package,2017:它挪用了政府與跨國資本共謀土地掠奪的「獎勵投資」話術。在一場設定為號召投資人的展前說明會上,村民代表端出加帝望宜地區的瓦茲(Wates)村民在被印尼空軍主張所有的零星土地上栽種的有機作物,並提供遊客參與其文化提案進展的機會(卻是在號稱掖助進步治理下的村民僅有的籌碼)。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前進,意味重新協商邁進未來的行動。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rch/April 2018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