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金邊的景色,攝於2015年。影像由Dmitry A. Mottl拍攝。

金邊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在1975年4月之前,柬埔寨首都金邊一直被人稱為「亞洲之珠」。在Sangkum Reastr Niyum  ──由已故的柬埔寨王國前國王Norodom Sihanouk在1955年成立的政治組織 ──的管理下,這個國家和首都保持蓬勃發展,並享受著文化富裕的短暫一刻。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柬埔寨的黃金時代:是建築、電影、音樂以至視覺和表演藝術的創新年代。

但赤柬(Khmer Rouge)的崛起突然結束了這一切。1975年,支持共產主義的赤柬軍隊攻占了首都金邊,標誌著「元年」的開始 ──一個種族滅絕大屠殺和種族淨化的年代。而在四十年後,在瀕臨死亡的破壞之後,這個城市才開始緩慢地恢復它充滿活力的樣貌。在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方面,這個擁有一百五十萬人口的城市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然而,與鄰近的東南亞城市如曼谷和胡志明市相比,它的藝術生態系統卻仍然不發達。這是由於藝術教育機構、展覽和表演場地、公共資金、藝術市場、文學資源、以及像藝術期刊和報紙等容許公共討論和評論的平台不足。

不過這種不足並不妨礙這個城市創作的衝動──當地藝術界近年發展蓬勃,而一些柬埔寨藝術家亦獲得國際上的重視。例如在2013年,由Cambodian Living Art發起並在紐約舉行的Season of Cambodia Festival就將金邊提升為國際藝術論述的場所。活動中有一百二十多名來自不同範疇的柬埔寨藝術家,其中大多數居住在金邊。該活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和之前人們對柬埔寨的兩個主流印象──赤柬暴行和吳哥窟的廟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作品在紐約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知名場所中展出。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到,其實金邊的當代藝術界直到最近才得到外籍專家、策展人以及依賴國際資助的非營利組織指導。自1991年《巴黎和平協定》之年以來,非政府機構的湧入大大促進了柬埔寨藝術的發展,甚至是該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發展。其中,藝術機構如Cambodian Living Arts、Amrita Performing Arts、Sa Sa Bassac、Java Creative Café、Bophana Audiovisual Resource Center、和The French Institute of Cambodia等等,都在塑造金邊藝術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一個城市的文化樣貌,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這些機構在財政、技術和精神上的支持。

但同時,越來越多的當地藝術學者、策展人和管理人們開始對柬埔寨充滿衝突和創傷的歷史提供了不全是反敘事的新觀點。這包括由當地人為當地人發起的展覽、項目和獎學金:例如由藝術家營運的Sa Sa Art Projects,計劃由柬埔寨藝術家團隊Stiev Selapak於2009年創立,並致力於展示實驗藝術和藝術家駐地項目;Kon Len Khnhom,一個主辦駐留項目的多功能空間,同時提供拓展人際網絡和觀眾參與的機會;還有Vetika Brovoat Selapak: Art History Forum,一個讓大家會面討論亞洲藝術史的平台。年輕和新興藝術家則可經由Java Creative Café倡議的Creative Generation推廣。這些項目的增長都證明了赤柬以殲滅城市中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為目的的淨化運動完全失敗。

雖然創意的存在令人興奮,但缺乏國家美術館或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缺乏藝術評論,仍然是金邊必須面對的挑戰。當地政府去年決定關閉定期舉辦文化活動的兩家報社之一  ──《柬埔寨日報》,這對藝術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影響藝術界的另一個問題則是缺乏當地收藏家和贊助人。

或許,群眾集資會為人們帶來希望。2016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金邊分部與該市文化藝術部合作,成立了第一個柬埔寨藝術論壇。論壇邀請了創意產業界人士出席和討論當前的柬埔寨藝術環境;而它在2017年舉行的第二屆會議則聚焦於群眾集資。由論壇拋磚引玉,該文化藝術部現在正探索為文化界建立穩定資金的各種可能性,但不確定何時或會否披露進一步的信息。

金邊在發展出完整的藝術生態系統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儘管存在著各種限制,至少創意依然存在,並展示出了繼續茁壯成長的欲望。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September/October 2017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