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李文,《Strange Fruit》,2003年,彩色數碼印刷,尺寸可變。影像由新加坡藝術博物館提供。

我們敢於夢想:李文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ida,漂亮的蟲子不會咬人而是敢於夢想。」當我2015年第一次見到李文時,他在我擁有的他的專著《Lucid Dreams in the Reverie of the Real》上潦草地寫下了這些話。那時候,他已經因為我的「佛蟲」(The Buddhist Bug)系列而認識我,稱呼我為「蟲女」。我覺得自己那時既是謙卑的又仿如一個追星族。李文對表演有一種絕不妥協的忠誠──表演作為一種語言,以混合形式為連接生活和藝術提供了可能性──他的作品因從身體延伸的詩意產生共鳴,理直氣壯地對抗着社會的邊緣化。

在九十年代末,李文已經是一個先鋒人物,他是新加坡藝術家村(The Artists Village)和黑市國際(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的一員。在新加坡的表演藝術被忽視的時候,他在《Ghost Stories》(1992-2003)中談論社會控制問題;而他持續二十四小時的作品《Nychthemer》(1996/97)則挑戰了生活的自然秩序。在同一時期,他出演了關注社會現實的作品,如《Neo-Baba》(1995),以及後來充滿諷刺意味的《I Am Not a Performance Artist, This Is Not a Work of Art》(1998)。

我要慚愧地承認,我在2009年之前並不知道李文。我對亞洲人所創作的、基於身份的行為藝術的概念一直局限在美國的亞洲人上。這是因為「亞洲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區別。儘管如此,我的觀點隨着我開始在亞洲演出並與東南亞的新興藝術圈連繫而改變。李文,一位完全不是在美國長大的藝術家,比任何其他表演藝術家都教會了我更多作為一個亞裔美籍的藝術家意味着甚麼。

我第一次認識到李文的作品是在芝加哥藝術學院由Nora Taylor教授的課堂中,而這些作品鞏固了我對一個更具流動性、更流散的亞洲身份的理解。在《黃人》(Journey of a Yellow Man)系列中,他用黃色油漆完全覆蓋自己,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美國以外的亞洲人以身體對抗與我有關的文化定型問題。他的作品揭示了我身份形成的一個關鍵部分──因為如果我和亞洲沒有關係,我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並且欣然接受生存中的變化和中間狀態,這對於治癒我的創傷至關重要。而最終,是藝術創作,把我從表現手法的負擔中釋放出來。

Taylor還向我們展示了《Strange Fruit》(2003),這是「黃人」系列的延伸,你會看到當李文走過新加坡的街道、公園和海灘時,整個人都被紅燈籠遮住了。這個作品標題引用了一首關於私刑的歌曲,由美籍非裔藍調歌手Billie Holiday演唱;這為我提供了一個關於跨界框架的觀點,這些框架能清晰地表達歷史互聯的複雜交流。我內心中作為社運人士的一面看到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提醒,即藝術能夠在暴力的歷史表現和本質化差異的殘暴之間取得團結。他的整個「黃人」系列為我提供了一條思考表演中的超視覺和勇於通過藝術尋求自由的途徑。

正因為如此,我花了一年時間在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中研究柬埔寨的當代表演。我個人的實踐則在我駐留的五年間蓬勃發展。基於某種我無法描述的同時代的集體歸屬感,我被創作的自由感動了。李文和其他藝術家,如Arahmaiani和Tran Luong等,儘管經常被嚴厲的專制政權打壓,也沒有制度和文化上的支持,但他們在前衛和實驗性作品的創造上為我們這些後來者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這就是為甚麼一些藝術中心轉向東南亞以及抵製商品化的原因──我們希望重新建立社區,並承擔起批判性思維和存在的集體責任。

李文生活、呼吸、甚至夢想在藝術之中。他是一個充滿樂趣和熱情的鼓舞者,以一種我甚至完全無法意識到的方式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在職業生涯中遇到李文的時候實在太晚了,但他剛好在我最需要他的時候進入我的藝術世界。在2019年一月二十四日,我收到了一位剛去過醫院拜訪李文的藝術家朋友的訊息:「親愛的Anida,我昨天去探訪了李文,他問你最近過得怎樣。他最初把我誤認為你了,還問我是否有一個日本丈夫。他好像挺想念你的。」

想到他的笑聲、歡樂和充滿諷刺的藝術創作方式,這似乎很符合我收到的最後一個關於他的消息──一個身份被誤會了的信息。我從來沒有機會告訴他他的作品如何影響我的人生軌跡。李文把我們作為藝術家所需要的一切都留給了我們──聯繫世界中那些持續地抵制權威的人、對抗所謂的慣例、推動社會控制的界限、以及始終是他作品核心的──做一個敢於夢想的人。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85 a year or USD 16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y/June 2019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15. 

Ads
Artspace SAM Massimo de Car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