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孫燕華肖像照。影像由《亞太藝術》攝影編輯Esther Chan所攝。
孫燕華肖像照。影像由《亞太藝術》攝影編輯Esther Chan所攝。
PreviousNext

深根

孫燕華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於香港土生土長的孫燕華現任推廣漢學的孫少文基金會主席,並成立了私營的一新美術館。這座位於觀塘的美術館佔地12500平方米, 自2015年起便推廣中國藝術文化及為本地藝術家提供發展平台。

孫燕華大部分的青年時期在美國度過。她在匹茲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學獲得了哲學和商業管理的雙學位後,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組織行為心理學的碩士學位。專訪當日,她繡花精緻的深色上衣及合襯的紅色鉛筆裙和高跟鞋,全然符合她商業家的身份。開朗健談的她毫不掩飾自己對各個項目的熱愛,不過她謙虛地解釋,自己接觸藝術的時間相對較晚。

孫燕華的父親,孫少文,是品牌設計及包裝公司SML集團的行政總裁。他於千禧年初開始收藏中國現當代繪畫作品。雖然孫燕華在青年時期就受平面設計和電影所吸引,并沈迷王家衛導演亮麗的電影世界,但是她將她的藝術教育歸功於香港藝術界近十年來的蓬勃發展。2009年她從美國學成歸來時,中國藝術品在全球市場的勢頭正旺。本著好學的性格,她熱衷地陪同父親及他的藏家朋友參加不同的拍賣預覽和展覽,通過親自上手從而加快自己學習的速度。

孫燕華對於文化傳承而感到自豪。她對中國藝術的興趣來自她對於國家歷史和藝術家之間互相影響的重視,超越作品本身純粹的美學價值。她的一新美術館主要關注二十世紀初的藝術發展,那是一個千年皇朝制度結束,國家逐漸進入現代化並得到國際曝光的時代。對於她來説,張大千、徐悲鴻和齊白石等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將國家現代化的過渡和轉化過程捕捉在其作品當中。這三位藝術家掙脫傳統的思維、手法和體裁,他們的水墨畫曾在一新的首個展覽「一新百年:一濤居藏二十世紀中國繪畫」中展出。不過,孫燕華目前最喜愛的藝術家是林風眠。這一位曾於巴黎求學的革新水墨、油畫家,一生充滿跌宕起伏,但他對於藝術的堅持給予孫燕華無窮的鼓勵和啟發。

孫燕華在中國藝術及中國歷史領域中的工作融洽了她目前在孫少文基金會中的角色,基金會也負責監管一新美術館的運營。基金會成立於2012年,旨在推廣古典中國文化教育,最初主要通過學術交流和高等教育機構的論壇促進國學的國際化。但是,孫燕華漸漸發覺學術貢獻雖然重要,可僅令一小部分觀眾受益,與普羅大眾的關係不大。「我認為藝術是一種途徑,不僅可以令普羅大眾認識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性,也能建立國家的身分,」她解釋道,「對我來說,博物館就是公眾進入藝術的入場券。但作為香港的私營機構,我們最初不太敢用『博物館』這一字眼。」這一個問題在孫燕華2012年偶遇楊春棠時得到了解決。現為一新美術館總監的楊春棠當時剛從香港大學美術館的館長位置上退下來。之後孫燕華采取了楊春棠的建議,將家族集團新建的SML大廈用作美術館的所在地。

香港慣例並不重視私營博物館,而孫燕華在設立一新時也因此遭受了不少挫折。起初她向本地媒體解釋美術館時,時常無法準確傳達一新的定位。 與此同時,一新也不容易吸引25至45歲的年輕觀眾進場,因為他們並不如長輩那樣關注中國文化。「我們所說的『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之間有一個斷層,」她提及道,「這一個年齡層的人更願意去逛巴塞爾藝術展或Art Central,或其它的當代藝術展覽,但是不會來參觀我們。」她另外補充,「從某種意義來說,展示一些被人遺忘的藝術形式是我們的使命。」一新美術館舉行過矚目的大型展覽,例如與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合作的徐悲鴻個展,不過,為一組鮮爲人知的藝術家舉辦群展對孫燕華來說意義非凡。2017年,「香港前輩油畫家:十方世界」展示過十位香港油畫界老畫家的作品。他們二十世紀初在中國曾受專業的訓練,在五十年代移民到香港。在這個展覽開幕之前,他們充滿詩意的風景畫和日常的細膩刻畫幾乎被埋沒在歷史的書頁中。

孫燕華對於這些沒有得到充分認可的藝術家的支持也體現在她的個人藏品裡。她收藏的第一幅作品出於她的故友,加拿大華裔藝術家和鑑賞家傅蕾蕾的水彩靜物畫《緩慢朱色 (Adagio in Ruby)》(2014年)。孫燕華認為收藏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非常重要,並對著名女性藝術家人數遠遠少於每年畢業的女藝術生這一現象而感到困惑。她認為這和女性收藏家的數量有關,因爲「藝術是個人的,有時候某些性別創作的特定的風格或體裁可能會在潛意識的層面上影響人的偏好。」孫燕華也希望可以幫助鼓勵年輕一代的發展。好比一新美術館的會客室中放置的新晉藝術家陳瑞瑩的《屏景》(2019年),一扇精緻的水墨風景畫屏風。這一件作品以它中西合璧的手法和對於傳統媒介的獨特理解吸引了孫燕華。

雖然香港的政治抗爭仍然在進行中,孫燕華對於城市的藝術發展感到樂觀。「文化超脫政治。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中國歷史經歷過幾千年的朝代變遷,每一個時代的政治體制都不一樣。但我們的文學、藝術、詩歌和音樂仍然保留了下來。」她認為這座金融中心早已摘下當年「文化沙漠」這一標籤,為了迎接這一變化,孫燕華篤定地認為需要培養更多年輕的藝術專才。透過基金會,她為本地學生組織了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和輔導培訓計畫。她認為大多數本地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並不具備藝術職涯所需要的實際技能。當談及香港日漸增長的文化關注時,她說:「隨著更多的展覽和美術館開幕,文化領域將會需要更多的人才。但我們擁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嗎?我認為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生去參觀美術館,從而受到啟發而進入這些行業,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去提供相應的位置給他們。我們的巴塞爾藝術展和拍賣會已經很出名了,但是我們的美術館目前仍寂寂無名。」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95 a year or USD 180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rch/April 2020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0. 

Ads
David Zwirner KUKJ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