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論點》 細看了我們的文化和社會政治體系與氣候變化之關係,以及藝術行業可以採取的行動。在今期雜誌中,我們邀請Lucas Ihlein和Kim Williams回顧他們為悉尼雙年展作環境影響評估的過程。
有時,作為藝術家的我們必須說服自己我們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可貢獻給環境正義。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的任何事情可以與直接的環保行動、環境修復、或公眾教育相提並論嗎?我們能夠在執行以上所有事務的同時,仍然將自己的作品稱之為藝術嗎?
這些問題最初在昆士蘭州麥凱市,我們兩個合作進行的社會參與藝術項目《Sugar vs the Reef?》(2015–19年)中出現。這四年裡,我們與甘蔗農戶緊密合作,試驗不同的再生農耕方法。我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以擴大社區對再生農業的了解。我們發現,其中一種有用的方法是鼓勵各種文化社群與可持續農業界接觸。許多與我們合作的團體──包括澳洲南太平洋島民社區、尤維巴拉原住民以及意大利和馬爾他社區──都在澳洲製糖業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憑借《Sugar vs the Reef?》這計劃的力量受邀參加了2020 悉尼雙年展「NIRIN」。藝術總監Brook Andrew問我們可不可以幫助除去悉尼雙年展的塑膠。《Plastic-free Biennale》(2020年)的誕生就是為了實現這一不可能。我們審視了悉尼雙年展作為一個組織和藝術節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並進而審視了全球藝術行業的優先考慮。我們想了解藝術和環境問題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的調查方向從藝術界如何塑造更好的環保實踐模式出發,了解並發揮自身作用,進而緩和有份促成的氣候危機。
市場力量將洶湧的塑膠波濤帶到了世界的海洋和水路。在藝術行業中,大量的氣泡布經常被使用來包裝作品,而一次性的塑膠往往是用來支撐展覽中的物理安裝。塑膠來自化石燃料,而且在其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減塑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目標,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程序可以改善藝術界的環境足跡,例如策展人、藝術家和總監的國際航程,以及要求嚴格按專業博物館標準控制空調的溫度及濕度。這是一個可持續或負責任的模式嗎?我們認為不是。現在是重新考慮這個模式的時候嗎?我們認為是的。作出這些變革容易嗎?一點也不。
我們決定,我們的計劃應與悉尼雙年展進行多個層面的合作。首先是對雙年展組織本身進行持續的「滲透」。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與員工進行了一系列低調的聚會和討論,發掘了該組織的一些環境問題,以及對變革的渴望和障礙。我們作為見證人及聆聽者,鼓勵員工發現並實行在個人和組織層面上的其中的一些改變。有人開始在辦公室減少使用塑膠,採購團隊在購買材料時開始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NIRIN」使用了木製寫字板上可重複使用的紙質標籤,而不是泡沫板牆上標籤。而一張張的波紋鐵皮取代了一卷卷的黑色塑膠來使視頻裝置變暗。我們更鼓勵雙年展更加積極地徹底改革其環境政策。當前,我們的重點是取得碳中和認證。為此,我們將雙年展與已經達到這個里程碑的其他藝術公司聯繫起來,以汲取他們的經驗。
這些都是小步驟。我們改造一間頂級藝術組織的做法的過程,反映了全球變化的步伐:與需要迅速採取果斷行動、正在進行中的生態災難相比,所有事情都顯得進展緩慢。儘管如此,雙年展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公共平台,將目光更廣泛地投向當代藝術界的慣例。根據環境管理和社會責任原則,我們為「NIRIN」在鸚鵡島上創作的其中一個裝置,為「照常營業」的雙年展與《Plastic-free Biennale》的假想模型之間的二元對立進行了戲劇化的演繹。
我們到底有多重視藝術自由?願意付出什麼代價?假如藝術家提出的作品具有強大的美學價值及社會影響力,卻具有破壞性的環境足跡呢?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工作是否必然令展覽看起來不那麼專業?如果要減少總監的國際旅行預算以減少碳排放,一個雙年展如何能將全球最佳的藝術實踐匯聚在一起?這些是我們工作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我們希望邀請參觀該裝置的觀眾承擔挑戰,以重新思考大型當代藝術節的標準模式。
然而,在我們執筆之際,外來力量似乎將比任何基於藝術的批評更具顛覆性。於三月,2020 悉尼雙年展在開放後不久就因新冠肺炎而關閉,就如澳洲的所有博物館和美術館。此後,雙年展已經重開並延長開放,但是由於國際和州際旅行的限制,只有本地觀眾才能親身體驗這些作品。整個文化界內,創作人都在忙於重組節目,以確保演出能夠繼續進行,但採取不同於以往的方式。現在是時候將環境管理納入未來雙年展模型的DNA中了。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September/October 2020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