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照片來自Sushila Shrestha Collection(1973年)。版權屬Sushila Shrestha所有。圖像由Nepal Picture Library提供。

徹底曝光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攝影通常被描述為一種被動的媒介:一種對鏡頭前發生之事的記錄。然而對於許多當代藝術家和攝影記者來說,攝影卻是一種積極調查和探索的工具。《亞太藝術》五至六月刊關注那些試圖將被壓迫的歷史以及被邊緣化的群體帶到聚光燈下,以彌合社會分歧的藝術家們。我們的「封面專題」由撰稿人Cleo Roberts-Komireddi撰寫,報導了在迪拜的Ishara藝術基金會舉辦的、由印度攝影師Sohrab Hura策劃的展覽「Growing Like A Tree」。展覽聚焦南亞和東南亞的攝影師、團體和組織的作品,突出他們的親緣關係和相互支持。Roberts-Komireddi這樣寫道:「儘管國家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因敵對而受到影響,但人們對政府加強監控和審查的共同經歷,在眾多普通公民之間培育了一種跨越國界的團結感。」作者在文中考察了緬甸全女性成員的Thuma Collective、孟加拉國的Kaali Collective和Chobi Mela以及尼泊爾的photo.circle與Nepal Picture Library的藝術實踐。以此為基礎,作者研究了多數主義政治的興起如何推動影像行動主義、存檔項目以及地方性集體合作。

我們的第二篇「專題故事」詳細講解了洛杉磯多媒體藝術家林從欣的實踐。她的巡回個展「豬仔嘆和毒物賦」——目前於廣州的廣東時代美術館展出——從十四世紀蒙古軍隊引發黑死病的可疑傳聞開始講述,追溯了新冠肺炎期間社會中滋生的亞洲歧視的歷史。林從欣一直對探索物種內部和物種之間的邊界感興趣。無論是在她2013年創作的人形蟑螂雕塑中,還是在她2019年設計的用來包裹她和她未來的貓的屍體的石棺中,她總是在關注「非人類和非人性化,創造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自我和他人的作品」,責任編輯Chloe Chu寫道。

在「專題故事」的最後一部分「近距離」中,編輯們探索了三個有關克服社會分歧的藝術項目:朱婧創作的有關疫情封鎖期間人們渴望人際交往的裝置作品《Zoom, Click, Waltz》(2020年);田島美加最新的粉晶雕塑《Pranayama (Monolith, E, Rose Quartz)》(2020年);以及林珉旭在光州雙年展中展出的、逾1370根手杖組成的裝置作品,藝術家稱它們為「受傷的療癒者」。在「Inside Burger Collection」欄目中,作家兼策展人Marie Muracciole採訪了美籍黎巴嫩藝術家Simone Fattal。

「人物專訪」欄目介紹了Abdullah M. I. Syed的作品,他的實踐植根於一種「詩意的抵抗」,正如Susan Acret描述,「在追求財富、權力和特權的壓力下,提倡社區建設、家庭、家園和內部改造。」在Kerstin Winking的介紹下,藝術家Agung Kurniawan,作為日惹市Kedai Kebun論壇的創始人及策展人,同樣在通過社群進行治療。與此同時,在副編輯Ophelia Lai的詳細介紹下,金雅瑛基於「在人類文明賴以建立的土地上埋藏着什麼樣的歷史?」這個問題,追溯了將我們分開並使我們走到一起的不斷變化的邊界。在「論文」中,副總編輯HG Masters調查了位於北京一個十五平米的空間內的箭廠空間長達十二年的運營情況,並考察了藝術家們採用的多種與公眾直接聯繫的方式。

在「調遣」中,我們聞悉了緬甸公民和藝術家為爭取民主而進行的代際支持。在「論點」中,芝加哥藝術家Aram Han Sifuentes指出「美國的投票制度延續了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並試圖通過藝術來彌補這一點。在「一對一」中,藝術家兼貝魯特藝術中心的聯合藝術總監Haig Aivazian概述了十九世紀法國畫家Eugène Delacroix如何使用跨學科和東方主義的方法,在自己的實踐中提出「持續不斷的問題」的。在「細則」中,律師Juyoun Han和Patrick K. Lin剖析了美國《通信規範法案》第二百三十條,該條文允許社交媒體平台自由決定如何禁止以及禁止什麼內容,妨礙了藝術家在這些由AI控制、上下文無差別的數字空間中的自由表達。

最後,「我的工作室」的撰稿人朱雨平參觀了駐台北漫畫家及動畫製作人張徐展的工作室。張徐展在他創作的定格動畫視頻中,使用了通常用以祭奠祖先的紙錢。朱雨平寫道:「傳統文化制度帶來了巨大的責任……但對於張徐展來說,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發現將生活經歷、故事和神話結合起來,創造出模稜兩可的宇宙,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置於中間地帶,是一種更有趣的創作模式。」無論是像張徐展這樣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融入民間傳統、還是重新審視人類在過去幾個世紀裡持有的世界觀、又或是在仍被視為「邊緣地帶」的地方收集圖片檔案來講述鮮為人知的歷史,藝術家們仍透過種種方式,在當下保持着記憶和社區的活力。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March/April 2021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1.

Ads
KUKJE GALLERY Opera Gallery Asian Art Biennale 1 Nov-3 Jan 2021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