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封面专题,资深自由编辑HG Masters思索着驻柏林的越南籍年轻艺术家Danh Vo. 的作品。Masters从全尺寸铜制自由女神的复本开始,这名为“我们这人民”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家持续对美国和与生俱来的权利、同化及自由的概念的着迷。随着Masters深入了解到Vo的作品——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生活故事——他将Vo的工作过程形容为“将物件当作历史的工具,并因为艺术家同它们的拥有者之间的某些法律关系(拥有、继承、借用、挪用、盗窃),更接近于一位考古学家或人类学家是如何对待所发现的文物。”通过了解Vo所选择展示的微巧物件的出处,一个人慢慢见到一张政治征服和战争的嘴脸。同样在挖掘现代历史的时候,特约编辑Andrew Cohen前往北京考察政治波普艺术家王广义的早期影响,尤其是那些当他还是“北方艺术团体” 成员时所作的大量的不知名作品。在此,Cohen探讨了王的家乡哈尔滨极寒的气候、法国革命的绘画和王鲜为人知的道教方面的作品的影响。
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这些对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被无情的房地产发展所蒙上长长阴影的地方,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已经开始质疑到底是什么构成了“社群”。执行编辑Olivier Krischer同几位艺术家营运的组织的董事,如香港的活化厅和首尔文来艺术村的LAB39,坐下来讨论了他们的生存策略,包括他们复制“行动主义“的艺术行动主义的独特品牌,还有在亚洲大都会所形成的这些艺术家之间的网络。
古根汉美术馆亚洲艺术部助理馆长Sandhini Poddar,追遡着那令印度新媒体艺术社团萌生的社会行动主义,从Navjot Altaf、已故的Rummana Hussain、Nalini Malani和Vivan Sundaram入手,而他们的创作首次聚头是因为1992-93年在孟买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骚乱,并通过Amar Kanwar、Raqs 媒体组合和Desire Machine 组合的政治敏锐的作品,又将我们带回到了现在。
在论文中,Julia Holderness在那震撼了的新西兰城市的7.1级地震的一年后,在基督城撰写了一篇报告,并同当地居民谈论了艺术和艺术家是如何为重建作出努力的。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高级馆长Rachel Kent通过近期在巴黎庞毕度中心举办的展览“巴黎—德里—孟买”,质疑了全国性调查显示的意义和目的。在她的专栏案例研究中,特约编辑Chin-Chin Yap仔细研究围绕在艺术家Pierre Huyghe和Philippe Parreno的天真无邪的大眼漫画人物Annlee身边的版权困境,由于她是如此的被人喜爱,以至她的法国创造者们在2002年决定将她解放,或杀死。Parreno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护:“我们拥有这个标志的版权,而现在我们打算将版权还给这个标志本身。”在人物专访中,Jyoti Dhar在新德里采访了Sheba Chhachhi,其在印度首都的大型公共项目包含了关于女权主义和城市居民节约用水的强烈讯息。
在观点中,阿拉伯春天的首个动荡事件后的一年,驻阿曼的巴勒斯坦艺术家Ala Younis思考着在革命时期生存的意义。在汇报中,特约编辑Sara Raza前往塔什干见证了蓬勃发展中的乌兹别克艺坛。而来自日本的Edan Corkill的最后说话则探讨了最新文化活动如何把东亚和西亚之间的恋情死灰复燃。
评论将我们从达尔文带到了洛杉矶,我们首要的评论仔细研究了近期的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而在多哈,我们参加了蔡国强在Mathaf:阿拉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首个个展;在伦敦,我们到访Iniva(国际视觉艺术研究所)的“纠缠:身份的内在矛盾”,一个反映了多文化生活的复杂性的群展。资深编辑Don J. Cohn评论了三部专注女性艺术家的书籍——有关Sarah Sze和Chiharu Shiota的专题著作,伴随着一份对新加坡女性艺术家的研究。从唤起纽约港口到思考独立艺术空间的角色,本期号表明了我们同读者分享地域和概念的范围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