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KWAN SHEUNG CHI, Kwan Sheung Chi (56 Times) Just After Andy Warhol, 2002, inkjet print on vinyl, two panels: 142.2 × 127 cm each. Courtesy the artist. 

关键机遇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在东亚,比肩继踵的艺术节伴随着九月一同来临。光州、福冈、首尔、釜山、台北和上海的超大型展览亦排得密密麻麻——更不用说正在进行的横滨三年展。在现今双年展过剩的年头(当然还有过量的定期博览会、展览开幕及拍卖会),值得我们记住的是,这些国际展览都缘起于一种真诚的渴望,即在主办城市中讨论某些重要的议题。数年来,如文献展、光州双年展和新奥尔良Prospect双年展等活动,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文化的介入如何为周围环境带来有利的影响。当我们慢慢步进这活动密集的时刻,ArtAsiaPacific的九/十月刊将关注于那些直接从本土状况获得信息而创作项目的艺术家。

我们以Akram Zaatari的跨学科实践作为开篇,他的作品包含着电影制作、研究、摄影与策展。AAP的资深自由编辑HG Masters反复思考了这位驻贝鲁特的艺术家青少年时于黎巴嫩内战期间拍摄的的一些早期摄影作品,还有其合作创办的阿拉伯图像基金会(Arab Image Foundation),与他广受赞誉的项目,即其探索以黎巴嫩历史为背景的个人叙述,包括1982年的以色列侵略行为。Masters就Zaatari二十年长的职业生涯写道,“他的游历犹如智者,但同样由心出发:为了爱与欲望——迷失或幸存于战争中——这就是Zaatari的大主题。”

我们的特邀编辑Jyoti Dhar在德里重新回顾了已故的Rummana Hussain(1952-99)的作品。Hussain最初接受画家训练,后来她的兴趣转向表演与装置,以回应90年代右翼的宗教原教旨主义。Dhar探讨了Hussain的遗作,她创作时身处的政治气候,还有她为如今在次大陆工作的这一代艺术家与策展人带来的影响。

同样,独立策展人Susan Gibb探究了驻首尔的林珉旭(Minouk Lim)的作品,她也挑战源自国家主义感受的固有意识形态。与Hussain相似,林珉旭曾学过绘画,但她体验到该媒介的有限性,于是寻求艺术创作的替代方案——通常有着可参与的特质——与韩国的历史与经济现实发生联系。九月,林珉旭会在光州双年展首次登场,她展览的作品是“导览ID”(Navigation ID)(2014),这或许是她最有野心的一个项目,作品是个载有在朝鲜战争期间一些鲜有人知的屠杀中遇难的平民遗骨的海运货柜。同时,在香港,执行编辑John Jervis与不拘一格的观念主义者关尚智详谈,他阐释了其追求集体、以社区为焦点的尝试的兴趣,和他在背负自身特有的社会经济阻力的环境中工作的经验。本期的封面,正是关尚智与妻子黄慧妍为M+博物馆2012年的展览“M+进行:油麻地”合作的可参与性作品《捍卫核心价值是最核心的核心价值》。

为了完善本期的“专题”,在特别栏目“伯格收藏”中,我们探索了以行为实践、即时行动和手写作品为艺术手段的艺术家,如Titus Kaphar、黄怀琰、 刘清平、 蔡仞姿、Florian Germann、Vittorio Santoro和Fiona Banner。

在“人物”专栏中,我们来到悉尼的Andrew和Cathy Cameron的家,他们因对澳大利亚艺术家与机构坚定的支持而知名;另外,我们考察了驻阿德莱德的艺术家Hossein Valamanesh四处游历的事业,他稀少的雕塑装置为人所赞赏。同样,我们也见了周游各地的卡塔尔裔美籍艺术家Sophia al-Maria,她最早因其独特的作品“科幻小说瓦哈比的目光(The Gaze of Sci-Fi Wahabi)”而知名,还有北京的“后快乐”艺术家陈轴--两者皆正在开始,或尝试开始,拍摄长篇影片。

在“短文”中,我们的特约编辑Michael Young讨论了澳大利亚的商业画廊是否正经历着一场危机,并且这是否预示了艺术市场系统性的弱点; 驻台北编辑David Frazier再次评价了徐冰的艺术生涯,深究了他那知名于海内并且能够为雅俗共赏的智慧。

在本期“我工作的地方”中,我们拜访了在苏黎世工作的西藏艺术家格桑·朗扎(Kesang Lamdark)那如迷似幻的工作室。他以其“新密宗”的形式而知名,作品通常运用塑料或铝罐。在“一对一”中,土著艺术家Tony Albert回忆了已故的Gordon Bennett,他的绘画作品探讨了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循环,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阐释了Bennett的作品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世界观。在“观点”中,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及学者苏芳淑提出,尽管香港目标成为亚洲文化贸易中心,但年轻的艺术史博士仍然面对着黯淡的就业选择。特约撰稿人Stefan Tarnowski从贝鲁特发回快讯,对这座在历时15年内战后重新振作、且奇迹般不屈不挠的城市的艺术界提出见解,并质问了近期叙利亚艺术家的涌入对这个紧密团结的艺术社区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难以避免的紧张关系,无论是本地人与新来者,或者是植根的于游荡的,都存在全球艺术界和国际双年展现象的中心。其所导致的无数的具建设性和批判性的互动,正是这些展览仍然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展览提供了机会,使得艺术家创作与分享那些思考过去、今日,甚至未来的社会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