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POLIT-SHEER-FORM, Do the Same Good Deed, 2014, still from video of performance in Guangzhou, China, 2014. Courtesy the artists and Mabsociety, Shanghai.

從威尼斯看世界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當思考ArtAsiaPacific五/六月號該有甚麼報道時,我們逼不得已地自自然然想起威尼斯雙年展將會展出些甚麼。我們驚奇地發現有多少個曾在我們專題一欄目中出現過的藝術家,將會代表他們的地方出展,亦感到與有榮焉。這名單包括曾建華(香港)、文敬媛及全浚皓(韓國)、吳天章(台灣)、Heri Dono(印尼)、Fiona Hall(澳洲)、生於伊斯坦堡駐巴黎的Sarkis將為新建的土耳其館開幕,還有越南裔丹麥藉藝術家傅丹將改變丹麥館。對於這些藝術家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裡獲得的注意,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在這期中,編輯們回顧幾位最近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亦展望數位在日後的雙年展值得羅列的人物。

帶頭的有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總監 Okwui Enwezor,他選取了馬克斯的《資本論》(1867 – 94)作為其展覽的焦點,他將為此一套三冊的重要著作舉辦一次馬拉松式的讀書會,而我們的封面專題介紹中國集體「政純辦」,由駐北京藝術家宋冬、蕭昱、洪浩和藝術商兼評論員冷林及駐上海的劉建華組成。駐紐約的特約撰稿人Ingrid Dudek探索他們一些短暫的項目,亦回味她在北京居住(1999 – 2002)的時光。對於「政純辦」,Dudek這樣寫道:「作品使人困惑、難以理解、充滿矛盾及容易淪為笑話。同時,將它們整體地看,其作品展示出一種更微妙及誠懇的表達,訴說著這一代中國藝術家的政治經驗……他們小心翼翼地讚訟在共產時期裡還未被讚訟的快樂,亦對其極自我的年代提供了具有批判性的紏正。」

隨著新加坡在2013年退出威尼斯雙年展,國家藝術委員會重新審視其正式的參與,然後決定本年由著名藝術家、製片人及奧運會帆船健將林育榮(Charles Lim)代表新加坡再次出展,而AAP評論編輯 Hanae Ko在林育榮及策展人Shabbir Hussain Mustafa籌備在軍器庫的新展館裝展時進行交談,議題包括林育榮「海況」系列的靈感,以及在1999年的一天埋藏在海底的一條巨型電訊電纜停止運作並干擾了戶聯網活動,勾起了藝術家探索其國家對其海域進取的填海政策的興趣。

另一編專題,拉丁美洲駐地編輯Inti Guerrero透過評論活躍於聖保羅的日裔巴西藉藝術家的影響力,思考巴西現代主義的發起者。在1950年代,當多數巴西藉藝術家採納包豪斯啟發的幾何及構成抽象主義時,第一及第二代日裔巴西藉畫家及雕塑家追求「非形式抽象」風格,他們在孕育國家的文化現代性方面擔任起重要的角色,那時,正如Guerrero指出,『「文化同類相食」正是巴西身份的核心。』

在相似的一個背景,同樣有著自身的多個文化傳承, 生為庫爾德族及土耳其人、成長於德國的Nevin Aladağ,探索了歐洲當代文化的混合性質,尤其是在少數及被邊沿化的社群。自由編輯HG Masters引領我們認識 Aladağ二十年的雕塑裝置、混媒體組合藝術、錄像及行為藝術。

總結專題一欄是我們的特別欄目「伯格收藏」,這期我們仔細審視駐南德里重要的藝術家協會Khoj,它催化及促使了印度當代藝術創造中具實驗性及挑戰性的實踐。

在人物一欄中,我們集中目光在數位策展人,他們均與藝術家合作參與本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主要的推動者包括介紹著阿聯酋藝術史規範中鮮為人知但具影響力的人物的Sheikha Hoor bint Sultan al-Qasimi、將監督韓國館泰特的李淑京、新西蘭惠靈頓城市美術館的總館長Robert Leonard及事隔51年將介紹國家第二次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任菲律賓大學Vargas博物館館長的Patrick D. Flores。

在短文中,兩位同樣關心西亞的有駐吉達的藝術家Ahmed Mater及廸拜駐地編輯Kevin Jones,前者道出在保守的沙特阿拉伯開展藝術教育的挑戰,而後者寫了一連三期的討論,思考在阿聯猶剛開始的藝術基建。

總結本期,網上平台Artspace的行政總裁Catherine Levene解釋為什麼互聯網可以連繫藝術世界的許多參與者及產生更大的能見度、擴大觀眾群,甚至吸納新收藏家。田中功起執筆撰寫一對一,說起對古巴出生、已故的 Félix González-Torres那具政治性的實踐,而錄像及裝置藝術家Sutthirat Supaparinya從泰國文化首都清邁寄來快訊。在我工作的地方,香港駐地編輯Siobhan Bent走到行為及水墨藝術家蛙王郭孟浩的工作室,那裡充滿著拾獲的物件、混媒體組合藝術,以及以剪報、照片及有關他的作品的其他主要文獻。

最後,我們評論了《把玩潤滑劑:Apinan Poshyananada選文集,1993 - 2004》,為這泰國備受推崇的學者、策展人及評論員所撰寫的短文及研討會論文的選集。正當他擔任泰國文化部常任秘書長時,Apinan的思想仍無可抗拒,這文集包含所有議題,從亞洲的食人族到行為藝術中的身體政治,亦提供了對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及森村泰昌令人深思的作品。閱讀這些文本使我們希望Apinan可以從拾策展活動,最好是在主要的國際藝術項目──或許,在威尼斯雙年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