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RAED YASSINRaed the Sindbad, from the series “Dancing, Smoking, Kissing,” 2013, silk thread embroidery on embroidered silk cloth, 85 × 6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Kalfayan Galleries, Athens/Thessaloniki.

轉變的實踐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近年來,ArtAsiaPacific的編輯們留意到一個正在增長的現象:藝術世界中越來越多人的實踐是跨界別的,比如藝術家製作長片,電影製作人組合策展項目;建築師、網頁設計師及養蜂人亦為藝術家;甚至金融家兼職藝評人。AAP 在今期七/八月號探討那些實踐與其他創作學科交織的視覺藝術家──例如音樂、哲學、寫作、設計或激進行動──與及那些追隨者超過藝術界的界限的。

我們的專題由畫家五木田智央的許多灰色調揭開序幕,他在小眾雜誌及獨立音樂界是一個波希米怪胎及英雄。去年十一月,當他在DIC川村記念美術館舉行的第一個回顧展結束時,AAP 探訪了五木田大小適宜的工作室。這名快活的46歲從插畫家轉型而成的畫家,論着他對懷舊雜誌、摔角及油彩本身的愛好。他找來一些早期來自他在藝術學校時期色彩斑爛的畫作,並說站於一空白畫布面前好比站在乒乓桌前面對對手,二者都需要全神貫注的即興動作。

特約編輯Michael Young探索趙趙的人生和藝術手法,這位自稱流氓風格的年青藝術家,在他為艾未未作文書助理時,負責拍攝他敏感的記錄片,自此以後便不斷惹麻煩。生於1982年的新疆,趙趙是今日中國最勤奮的藝術家之一。Young揭示趙趙與生俱來的激進意念如何展現出來,不論是他偷取有名作品的零料──趙趙從《7000橡樹》鑿出的玄武岩碎片,創作了一條35顆珠的項錬(《7000橡樹》是由Joseph Beuys自1982年開始在德國卡塞爾的一個公共裝置)──或將一尊古老石佛雕像鋸成厚片然後重新裝組成一整齊的極簡主義立方,在畫廊的陳設中,毫無半點突兀。

最後,我們審視Raed Yassin挑撥的廣闊實踐,混合的媒體包括音樂、聲音、文字、裝置及電影。特邀撰稿人Stephanie Bailey 研究36歲的黎巴嫩藝術家至今多產的事業,作為有造詣的音樂家及藝術家,他的作品由具玩味的作曲陪着食譜《Raed Yassin的食歌譜》(2014)到較為個人的「跳舞、吸煙、接吻」系列(2013),那是以失落的家庭照片為基礎的異想天開的刺繡,作品探索着普遍記憶這概念。Bailey描述Yassin的方法為一個「傳達的過程……創作了一個透過既定但靈活模式交流的框架。」

專題部份作結的是我們的特別欄目「伯格收藏」,藝術家、評論員及教育家Quddus Mirza 訪問駐孟買藝術家Reena Kallat,他們討論Kallat運用日常的材料如鹽、花朵及雀鳥──在一印度的海灘上在沙上寫上字句,或創作新的混合符號來統一敵對的鄰里──作為一個使公眾討論如國家界限及歷史真相等政治問題的方法。

在本期的其他部份,人物一欄中,AAP的特約編輯Jyoti Dhar與Neha Choksi在孟買見面討論存在主義的概念如何滲進她的行為與裝置藝術中。AAP馬尼拉駐地編輯Marlyne Sahakian 及Jennifer Baum Lagdameo 訪問菲律賓藝術家Patricia Perez Eustaquio,受訪者本來是位時裝設計師,但作為藝術家她贏了兩項有名望的菲律賓國家奬項 Ateneo 藝術奬及13藝術家奬。Amani Vassiliou在日本的奈良美智的第一個在香港舉行的個展前夕與他談及近況。奈良以他漫畫風格的頑皮小狗和孩童的油畫見稱,他告訴2011年的東北大地震如何影響他現今的作品都專注於人生短暫的意念。本欄目的結尾,我們與周大為見面,這位駐上海的年青藝術愛好者喜歡收購及支持商業藝術項目。

在短文中,AAP廸拜駐地編輯Kevin Jones呈獻其三部份探索阿聯酋發展中的文化景文章的第二部份──這回他着眼於商業、公營及非盈利機構具活力的視野,正支持着廸拜、沙迦及阿布扎比藝術的多樣性。Paul Serfaty則專注於一個主題,深入探討香港水墨畫家韋邦雨近來所作的原子筆素描,來自他到訪日本的佛教廟宇,並將藝術家新的實踐路線歸因於其對社會及宗教容限的人文探索。

在「觀點」一欄中,Dorsey Waxter,一位年資長的畫廊東主及現任美國藝術商協會會長,正視網上藝術消費的一個增加的趨勢──不論是被動地窺看或主動的收購──他主張繼續親身、近距離、離線及實時地欣賞藝術的需要。在北京,獨立策展人及評論員馮博一人十木戈戈來「快迅」報告,為這藝術界受市場煩擾的城市提供引起爭議的分析。在「一對一」中,韓裔美籍概念雕塑家Michael Joo 追憶他在超過二十年前與駐首爾的藝術家Kim Beom 的荒謬主義作品具啟性的邂逅,最近的項目中,他稀奇古怪地對住死物如石頭、茶壺及家居用品等,教導着人生道理。在「我工作的地方」中,AAP的特約編輯Chin-Chin Yap 來到吉達,那裡她探訪復活者Ahmed Mater的家居工作室。既是外科醫生、藝術家及策展人,他幫助沙特阿拉伯建設土成長的藝術社區。Mater的人生是一個非凡的故事,而本期揭示着更多身份轉移如何從舊有模式帶來新生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