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MITHU SEN, MOU, Museum of Unbelongings, 2012, fabric and found objects,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詞彙測驗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ArtAsiaPacific的九/十月號,我們介紹一些在他們的實踐伸延詞彙──透過使用特定的物料或採用一系列的新與舊的策略及風格──以嶄新及往往出人意表的手法,去表達他們的意念。

我們由駐新德里的孟加拉藉藝術家及詩人Mithu Sen開始,她由塗丫所啟發的油畫《我操不能想像》(2010)便是我們的封面作品。AAP的特邀編輯Jyoti Dhar思考在Sen的超現實影像及文字實踐背後的力量。其作品探索着性別及美這普遍的概念,Sen運用一系列的方法,從水彩、組合現成物、錄像到朗誦表演。Dhar這樣說:「無懼、庸俗及敵對,Mithu Sen的作品總有辦法叫你目定口呆。」

同樣地挑戰期望的,是來自完全不同年代背景的Fahrelnissa Zeid (1901–1991),以其抒情的抽象畫而見稱。在家鄉土耳其及他夫婿的國家約旦同樣受到尊崇,藝術家的事業超過半世紀,跨越許多城市、藝術風格及文化影響。有些人認為她多方面的系列作品是一個經精心計算的策略以避免被分類,其他人則說這反映出她的個人生活與興趣。AAP 的阿聯酋駐地編輯Kevin Jones走到安曼搜集她生活的第一手資料,以及探索Zeid較鮮為人知的人物作品──這些作品曾幫助她去「忘記」她的油畫技術──創自1970年代末至80年代當她在約旦的時期。

在第二篇專題中,我們審視新西蘭藝術家Billy Apple的單一藝術視野,他往往被視為一個反覆無常的藝術家,淺嘗各種風格。將近80歲,藝術家在本年三月至六月在奧克蘭美術館舉行了大型回顧展。藝術史學生及評論員Martin Patrick帶領讀者回到藝術家於1962年的事業,那時年青的Barrie Bates為自己「重塑」成為Billy Apple「品牌」──借用大眾媒介及消費文化的言語──以探討重要的題目,並為Apple龐大數量的作品隱含的題材,包括1960年代的波普藝術、1970年代的概念主義及1980年代對制度的批判,還有最近的藝術與尖端科學的交叉。

在香港,我們專注於尹麗娟那似乎是不受外界影響的作品,她運用陶土以擾亂對熟悉物作的期望,例如磚、杯及書藉。駐巴黎的策展人 Daniel Kurjaković解釋她透薄的陶瓷形式等同於「順勢療法中的稀釋,矛盾地,效力是透過減低濃度而有所增長。」

結束專題在特別欄目「伯格收藏」中,是Julian Rosefeldt的「我與我的時代抗爭」。Rosefeldt摘錄及列舉14個不同的宣言,從馬克思及恩格斯到 Jim Jarmusch創作的「宣言的宣言」。當他得知這些歷史的聲明的作者大多為男性,Rosefeldt在最近的電影重新上演這次公開演講,當中澳洲女演員Cate Blanchett一人分飾多角;演出原本以錄像記錄,在此特別為AAP拮取定格劇照。

在人物中,我們介紹三位用不同方式去代表被忽略或邊沿化的藝術家。AAP年鑑的撰稿人Stefan Tarnowski與黎巴嫩裔美藉攝影師George Awde討論他有關敍利亞移民工人的作品系列,他們因敍利亞內戰而受命運帶領到黎巴嫩,但有些後來回到國內。AAP的助理編輯Denise Tsui 與越南的黎光定坐下交流他持續進行、有關受戰爭及動亂影響社區的項目。新加坡策展人Annie Jael Kwan介紹高棉裔美藉藝術家Anida Yoeu Ali的作品,其挑釁的行為作品探討由民族及宗教而起的爭端。在6月巴塞爾藝術展時,AAP的自由編輯HG Masters了解了駐蘇黎世的收藏家 Haro Cümbüşyan的近況,他最近於家鄉伊斯坦布爾成立了微型非營利組織「藏家空間」,並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中非尋常的模範作品。任何到當地參加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的讀者,也應當到「藏家空間」走一趟。

完結本期,台灣藝術家蔡佳葳以其刻寫佛經作品著名,她撰寫的「一對一」中,表明對20世紀巴基斯坦藉現代大師Ustad Allah Bakhsh (1895–1978)的仰慕。藝術學者Melia Belli Bose從達卡傳來快訊,對孟加拉藝術界作出正面的評價;而Sedition Art的創辦人Harry Blain解釋為何數碼限定藝術品成為今日藝術家及收藏家最令人興奮的平台。短文中,AAP特約編輯Chin-Chin Yap探討發展迅速但不受限制的無人駕駛藝術帶來法律上的挑戰,而台灣的駐地編輯David Frazier反覆思量最近在馬尼拉一個廢物堆填區命名權的拍賣。來自杜拜,Kevin Jones完結他有關阿聯酋藝術基礎建設的三部系列,分析各位當地收藏家所作出的必要貢獻。

最後,在「法律條文」中,駐香港的律師Antony Dapiran近來的紐約收藏家Ronald Perelman告高古軒畫廊東主Larry Gagosian的法庭案件來解釋當進行高價藝術交易時製訂合約的重要性。在「我工作的地方」執行編輯Denise Chu到訪徐冰在北京的工作室。她發現正在製作的最新項目,還有一些現在受歡迎的作品,例如「鬼打牆」(1990-91)是以墨托印一段中國長城的作品。以他對語言的研究而知名,徐冰和眾多藝術家同樣無畏無懼地決定要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變得不穩定,這樣新的意義便會透過新的形式而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