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Aerial view of Shanghai’s Pudong district, east of the Huangpu River. Photo by Paul Reiffer.

上海

China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上海是中國大陸的經濟、交通、科技、金融、會展和航運中心,GDP總量居全國第一,常住人口超過2500萬。上海也是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心,已成功舉辦過2010年世界博覽會、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雙年展等大型國際活動。自1910年代末期以來,上海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就已獲得顯赫地位,第一所美術學校、第一本美術雜誌和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均出現在這個城市。

除了著名的上海博物館外,上海美術館已於2012年搬遷至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並更名為中華藝術宮,全新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同時開館,至此上海的公立博物館群終於完成了古代、近現代和當代三個部分的建設。另外,大量民營美術館紛紛創辦,上海當代藝術館、民生美術館(浦西、浦東兩家分館)、龍美術館(浦東、浦西兩家分館)、外灘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震旦博物館(除文物收藏外正在擴建其當代藝術的新館)等。

另外,上海的藝術博覽會眾多,目前較為知名的有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藝術博覽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藝術影像展、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等,上海的藝術博覽會在數量上已經超北京,在成交額方面也有趕超的趨勢。

中國大陸的藝術界近年來喜歡在上海與北京之間做橫向比較,但上海的當代藝術圈經常把比較的坐標放在紐約、巴黎、倫敦等國際都市上。

上海的畫廊業於1990年代早期起步,香格納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其經營的藝術家幾乎囊括了上海當代藝術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有很多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居住在上海:李山、余友涵、孫良、劉大鴻、丁乙、張恩利、薛鬆、劉建華、楊福東、楊振中、徐震、邱黯雄、鳥頭小組、陸揚、於吉等等。此外,比較活躍的畫廊和藝術空間還有Leo Xu Projects、天線空間、滬申畫廊、K11藝術空間、藝術門畫廊、來自韓國的學古齋畫廊、藝博畫廊、華氏畫廊、全攝影畫廊、M97畫廊等。這些畫廊和藝術家工作室聚集成了幾個主要的藝術園區,其中最重要的是M50和紅坊。

藝術硬件十分發達的背后,上海的當代藝術發展也存在一定潛在問題,比如政策法規方面還有相當大的缺陷,許多場館和博覽會的發展遭遇瓶頸; 這些官僚及行政挑戰似乎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令主要國際畫廊如高古軒畫廊、佩斯、白立方等選擇在亞洲其他地方開設其第一分館。中國的藝術機構的薪酬普遍較低,對擁有專業人士沒有足夠吸引力;各專業平台對批評家和策展人的作用不夠重視,導致此類人才極度匱乏;當代藝術類的傳媒在數量、品種和規模上與北京尚存在不小差距。中國的頂級拍賣行如保利及中國嘉德均將其總部保留在首都。另外,相對於上海龐大的人口總量來說,大型藝術展覽的觀展人數一直不夠高,市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藝術活動的推廣力度還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