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艺”眼看世界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一位无所不知的“老大哥” 揭示了2013年我们最热门的话题。

无论在伊斯坦布尔、迪拜、基督城或首尔——但不是北京、大马士革、德黑兰或平壤——“我们”聊些人际关系、尝试的新菜式、新宠物的小癖好,或者戒掉大概不怎么好的习惯等。“我们”也说别人闲话,包括我们的朋友、敌人和“亦敌亦友”。“我们”还讨论新教宗方济各、皇家婴儿乔治、肆虐世界的洪水和台风——更不用说会偶尔提及一些庸俗的话题,比如来自麦莉·赛勒斯无所不在的电臀舞(twerking)。这是根据媒体巨头脸书的11亿9千万个用户任意输入的数据而得出的世界。

ArtAsiaPacific的编辑们也收集数据,不过话题大概较为积极且多关于艺术——也就是它的社会与美学价值。然而,我们并没有将这些资讯顺手便交予第三方,比如美国国家安全局或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我们将这本名为“年鉴”的文化大全,送给那些对我们称之为家园的67个国家感兴趣的人——那里的艺术家及其作品、2013年的送旧迎新,还有 2014年我们最为期待的。

那么,艺术人在我们的地盘里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新博物馆自然是其一,但也关心如何保留将被拆掉的公园,对那些停滞不前的艺术机构我们应该做什么,还有如何让城市变得更接近人们的需求。然后,我们也讨论那些离去的良师益友、具前瞻性的画廊东主和渊博的学者——和他们为这世界曾作出贡献的美好记忆。当然,也有很多关于金钱的话题——大量金钱。谁会花23亿1千万美元买曾梵志的绘画?又或是那142亿美元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连画?会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家族吗?后来,人们也总会讨论未来。那么,今年你会在行程中加入哪些艺术博览会呢?马尼拉、达卡、阿曼还是大阪?你又有否听说下次什么双年展的策展人是谁?

我们的“年鉴”已来到第九期,每次我们都会邀请出色的艺术界人物来回顾过去的一年并展望新的一年主要的文化活动。艺术家Aida Mahmudova是阿塞拜疆巴库的Yarat当代艺术空间的创办人,同样是艺术家的Mella Jaarmsa是印尼日惹Cemeti艺术之家的联合创办人,无论是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或是扩张本土艺术活动的范围,二者对于各自国家的艺术界的新动向都感到骄傲。从地理距离方面来说,沙迦艺术基金会主席Sheikha Hoor al-Qasimi和萨摩亚跨界艺术家Shigeyuki Kihara 向我们披露他们忙碌行程的细节,分别作为文化大使和艺术家的二人,回顾这年走遍世界的精彩时刻。印尼籍华裔收藏家余德耀将于2014年在上海开设余德耀美术馆第二分馆,他讨论中国在兴建博物馆的阶段中,也需要更高水准的专业。而来自加尔各答试验者画廊的Prateek Raja指出,在市场减退之下,抑或是因为同样的情况,印度艺术界仍能保持其活力。

本期“年鉴”的编辑团队由驻伊斯坦布尔的HG Masters率领,同时还有敬业的John Jervis、Hanae Ko、 Don J. Cohn、Sylvia Tsai、 Katherine Tong、Ming Lin、Chloe Mandryk和Michael Lacoy。我们尤其感谢许多撰稿人和分布在世界地的驻外编辑,他们成为文化转译者,积极地发展当地的人际网络并分享其个人的知识。我们也感激许多个人和组织与我们分享它们的热诚、远见与资源。

“年鉴”的精美设计由艺术总监Danielle Huthart指导,还有设计师Jen Kwok、摄影编辑Ann Woo和设计实习生Gaga Tzan。他们打造了优雅的设计,又提出鲜明崭新的封面,还有在“五加一”一栏中采用夺目的版面设计,强调了理查德∙贝尔(Richard Bell)、李明维、席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大竹伸朗(Shinro Ohtake)、索普习普·皮奇(Sopheap Pich)和藤原西蒙(Simon Fujiwara)的重要成就,然后在我们“书评”栏目里,介绍了本年度最令我们感到赏心悦目的12本 书。

从香港的气球艺术(包括在海港中游来游去的黄色巨型橡皮鸭),到Hüseyin Çetinel在伊斯坦布尔感觉良好的美化家乡项目,然后是Imran Qureshi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屋顶的广阔的细密壁画,还有由池田亮司(Ryoji Ikeda)创作的射向沙迦夜空无尽的光束,本期“年鉴”不仅提供来自今日艺术界最多元化交汇点的数据,同时也展示了这个富有创造力的世界是个实时、面对面且互动的社交网络,达到一个令人兴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