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CHIA-WEI HSU, Spirit-Writing, 2016, two-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9 min 45 sec. View at Taipei Biennial 2016,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Copyright and courtesy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台灣

Taiwan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2016年一月,台灣第一任女總統蔡英文當選。儘管蔡英文的民主進步黨偏向完全獨立,她上任後初期仍然保持低調,避免任何紛爭。然而,在她十二月與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 J. Trump)通話,慶祝後者美國總統競選勝利的電話之後,形勢發生改變。蔡成為了自1979年美國暫停與台灣外交關係以平息中國以來,第一位與美國總統或美國總統候選人直接通話的台灣領導人。此外,蔡英文還支持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今年下半年在台北亦有二十五萬人參加支持合法化的遊行。

當西方國家正逐漸親近右派時,台灣仍然保持著較樂觀的社會自由主義氛圍。自1980年代以來,台灣一直享有 開放、民主、獨立的政府系統。然而其藝術體系卻和政治緊密相關,新總統和市長們頻繁地指派博物館和文化局的新領導人。台北的三大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分別在2015年和2016年迎來了新的領導者。台灣國內的畫廊體系正在逐漸發展,非營利性藝術空間也開始發揮其影響力。儘管博物館仍然缺乏私人資金贊助,台灣的藝術氛圍發展已經處於多樣化的堅定增長情勢。

2012年,台灣政府將數個不同組織合併為台灣文化部。它在2016年獲得了十三億新台幣(三億八千萬美元)的預算,旨在實施國家藝術政策、管理國立博物館以及支持創意產業。當中計劃包括資助參加國際藝術盛事的畫廊及通過國立台灣美術館管理藝術銀行。藝術銀行承襲加拿大和澳洲的運作模式,租借銀行收藏的藝術品。此外,文化部還為中華民國經濟部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之間的資金流通提供了渠道。2015年,一億一千二百萬新台幣(三百五十萬美元)被分發至七百零一個文化計劃,包括視覺藝術項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還為國際旅遊、展覽、藝術創作、表演以及國家藝術獎提供資金。2016年的獲獎者包括裝置藝術家吳瑪俐(Wu Mali)。

台北市通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支持各種藝術項目。後者在2016年獲得了十八億新台幣預算,比 2015年獲得的三十九億新台幣預算還不至一半。這些資金將通過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發予三個重要藝術機構: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官以及台北國際藝術村(亦稱AIR Taipei)來分配。後兩者還擁有其他的資金渠道。

台北市立美術館創立於1983年,是二十世紀台灣的第一間當代藝術博物館,它還自1998年以來一直承辦國際展覽盛事台北雙年展。2016年的台北雙年展以《當下的姿態是未來的系譜(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9/10–2/5/17)為主題,由法國學者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負責。是次雙年展著重強調文獻七十六位藝術家及藝術團隊的作品,旨在展現一個多樣化的組合。這次展覽內容較為乾澀,眾多批評家均形容是次雙年展為過於理論化。該次雙年展有超過三十四名台灣藝術家參加,包括許家維(Chia-Wei Hsu)在內,為二十年歷史裡最大規模。許家維的代表作品靈感源於馬祖列島上的當地神話,其視頻作品命名為神靈的書寫(Spirit-Writing)(2016)。儘管是次展覽較難理解,展覽的五個月內所包含的演講、座談會、電影放映以及表演活動仍然吸引了眾多團體的關注和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還舉辦了六十三歲藝術家楊茂林(Yang Mao-lin)的回顧展(1/30–4/24),專注他三十年以來受到流行文化影響的多媒體作品。是次回顧展更追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及近期檢視全球化的藝術腳步。

在2001年開幕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一直舉辦當地、地區性以及國際性展覽,並且特別青睞年輕藝術家及新媒體、科技與時尚等方面的藝術潮流 。 在羅納德•溫杜拿(Ronald Ventura)的個展《尋找家園(Project: Finding Home)》(9/15–11/20)中,小舟、飛機和旅行箱等個體反覆出現在畫作和大型放置類藝術品,象徵上百萬在海外工作、為追求物質快樂而不斷遷徙的菲律賓人。其後, 《聚合與繁衍(Polymerization & Multiply)》(11/6–12/4)展出了一些非敘事類的視頻,其中包括由英國藝術家Matt Abbiss和德國藝術家 Max Hattler 以及Robert Seidel所創作的平面和立體動畫類作品。

PENG HUNG-CHIH, To Dress at Home-5, 2001, still from single-channel video wiuth color and sound: 55 sec.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hi-Wen Gallery, Taipei. 

私人及大學創辦的博物館偶爾會舉辦大型國際展覽。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官渡美術館自2008年起舉辦官渡雙年展,旨在理論與形式上替代台北雙年展。2016年的官渡雙年展《打怪(Slaying Monsters)》(9/30–12/11)邀請了來自東亞以及東南亞的十對藝術家及策展人,共同創造富有趣味的新神話。

私人創辦的鳳甲美術館組織了第五屆兩年一度的視頻藝術國際展覽《負地平線(Negative Horizon)》(10/16–1/8/17)。是次展覽由呂佩怡(Lu Pei-yi)及許芳慈(Hsu Fang-tze)為策展人,邀請或從公開選拔中挑選二十七位參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討論了人工製造圖像的認識論以及哲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對於信息加速的警告。台北最主要的藝術家公寓計劃由台北國際藝術村在市中心的旗艦地點運營。它的附屬設施包括坐落在大學城的寶藏岩國際藝術村。

將工廠改造為藝術中心是極受歡迎的趨勢。台灣的第一個這類藝術空間坐落在台北中正區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於1997年由當地藝術家發掘。自2007年產業園區的管理權由政府過渡至房地產開發者手裡後,華山的藝術工作室變成了具有文化主題的購物商場。此外,台北市還開設了十個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旨在讓已廢棄的物品於藝術及其他領域獲得新的用途。

然而,許多藝術家認為政府所提供的藝術空間局限過多,因此他們選擇獨立發展。成立於2010年的非營利組織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就囊括了當地的領袖級策展人、藝術家及評論家。該組織主要開展與當地藝術家有關的研究,同時主辦一系列工作坊及演講。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批評當今藝術體系內的重要展覽或活動的演說。於2014年早期在台北北投區開設的Polymer藝術空間內含工作室、辦公室、小型劇院,並定期開辦展覽和活動。

隨著小型藝術空間的開設及頂尖藝術家推行博物館式的展覽空間,台北的畫廊數量近年激增。如今在台灣共有差不多一百五十間各式各樣的畫廊,其中一百二十二間歸屬台灣畫廊協會。這種增長背後的原因是台灣的收藏者被視為亞洲地區最進步的收藏家的一部分。

誠品畫廊是台灣商業性質畫廊的領頭羊之一。同當地的誠品書店連鎖一道,誠品畫廊擁有廣昄、現代化的藝術空間,展示著當地和中國大陸頂尖藝術家的作品。2016年,它主辦了林明弘(Michael Lin)的個人展覽《新樂園(New Paradise)》(11/5–12/18)。林明弘因創作基於台灣紡織圖樣的波普藝術風格作品而聞名;他的新帆布作品靈感來自台灣五六十年代的傳統包裝設計,而展覽名稱則源於名為「新樂園」香煙品牌。誠品畫廊還舉辦了《劉小東在南非(Liu Xiaodong in South Africa)》(5/14–6/5),展出來自中國的著名畫家劉小東取材於南非野生動植物的水彩寫生,展示了他的田園旅居生活。

Installation view of MICHAEL LIN’s “New Paradise” at Eslite Gallery, Taipei, 2016. (Back) Departure, 2016; (Front) Anfu Road, 2016. Courtesy Eslite Gallery. 

大批白色展廳藝術空間湧現於繁華的台北內湖區。經營亞洲現當代藝術的耿畫廊(Tina Keng Gallery)及其當代藝術分支TKG+於夏季期間分別回顧吳天章的作品:《吳天章:陌路歸真1980–2011(Divergent Paths to Reality, 1980–2011)》(6/18–7/31)和《別說再見2001–2005(Never Say Goodbye 2001–2015)》(6/18–9/11)。這兩個展覽正值吳天章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成為第一位單獨在台灣館中展出作品的藝術家,追尋著他從新表現主義繪畫轉移至後殖民主義、魔幻現實數字圖像、裝置作品的職業足跡。此外,誠品畫廊還在《返影入深林(A Slant of Light)》(4/23–6/5)中展出了來自王雅慧(Wang Yahui)的藝術作品。其作品多以極簡幾何、時空為基礎的裝置藝術及錯視畫作。蔡佳葳(Charwei Tsai)的《宇宙的可能性(Universe of Possibilities)》(9/24–11/20)中展出了一段新的影像作品,反映曲折的佛家思想,探討死亡的意義,展示了宛若星球一般的貝殼攝影作品。

主導新興藝術家的新苑藝術(Galerie Grand Siècle)展出了張騰遠(Chang Teng-yuan)的《Post-We》(11/4–12/18),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由卡通鳥人構成的超現實主義科幻風景畫。也趣藝廊(Aki Gallery)則展出了盂施甫(Yu Shih-fu)的個人展覽《小折磨(Tiny Torture)》(1/10–2/5),把日用品轉變成刑具。台灣不缺主攻理論想法的畫廊和藝術空間。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主辦了周育正(Chou Yu-cheng)的個人展覽《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板,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僅存,佼存,激動,擊,日光。三(Chemical Gilding, Keep Calm, Galvanise, Pray, Gradient, Ashes, Manifestation, Unequal, Dissatisfaction, Capitalise, Incense Burner, Survival, Agitation, Hit, Day Light. III)》(9/3–10/9),將整個畫廊變成建築工地。比利時藝術家海蒂•沃特(Heidi Voet)運用塑膠袋編織傳統圖騰圖像、面具及儀式服裝(11/26–1/8/17)。毛利悠子(Yuko Mohri)則展示了她用日常材料製成的機械雕塑作品(6/11–7/17)。

由學者鄭慧華(Amy Huei-hua Cheng)以及音樂評論家羅悅全(Jeph Lo)經營的立方計劃空間(The Cube Project Space)專注策展、計劃式取嚮藝術及聲音藝術。在其展覽《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響(Working-Through: Vandy Rattana and His Ditched Footages)》(2/27–5/15)中,來自柬埔寨的藝術家運用新聞攝影及視頻喚起柬埔寨紅色高棉期後的回憶。

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畫廊是由藝術家經營的伊通公園(IT Park), 自1988年開業以來一直是實驗藝術實踐領域的先驅者。它主辦了黃博志(Huang Po-chih)的個展《五百棵檸檬樹:七號病人(500 Lemon Trees: Patient No Seven)》(8/27–9/24),由藝術家本人的家庭農場以及藝術界共同出資舉辦。黃種下了一片檸檬果園,釀造他自己的檸檬酒,將其視為藝術空間與農業社區之間的連接網絡。在台南建立、自2001年拓展於北京的台北索卡藝術中心一號(Soka Art Center I Taipei)在《Post-Awards》(12/10–1/15/17)中展示了一批新興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在台北市中心的大安區,安卓藝術(Mind Set Art Center)展覽了Patrick D. Flores所策劃的《諸海各島:菲律賓藝術聯展(Every Island from Sea to Sea: Recent Philippine Art)》(10/15–11/26)。百藝畫廊(Gallery 100)則主要展示了 來自緬甸出生、台灣進修的電影製作者趙德胤(Midi Z)的兩部短篇電影作品(11/5–12/10)。位置北邊的谷公館(Michael Ku Gallery)展示了新興藝術家羅智信(Luo Jr-shin)的混合介質作品(3/19–5/1)。內湖區的尊彩藝術中心(Liang Gallery)和鄰近數家畫廊專注於台灣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中山區的雙方藝廊(Double Square)展覽了蘇尼爾•高帝(Sunil Gawde)精心構思的雕塑作品(3/5–4/3)。

CHARWEI TSAI, Self Liberation, 2016, hand-inscribed photograph, 75 × 75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KG+, Taipei. 

自1992年以來台灣畫廊協會一直舉辦台北最大規模的藝術博覽會,名為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11/12–15)。2016年度的博覽會吸引了包括蔡國強(Cai Guo-Qiang)在內的三萬名觀眾及一百五十間畫廊,少於2015年的一百六十八間的參展畫廊。幾乎一半的畫廊來自台灣本地,其他則來自日本、中國大陸、香港、韓國及新加坡。價格偏高的畢卡索(Picasso)、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及葛飾北齋(Hokusai)的名作很難找到買家,台灣畫家及雕塑家的作品,如李光裕(Lee Kuang-yu)、霍剛(Ho Kan),則極為暢銷。台北之外,高雄市立美術館委任了前度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的李玉玲(Lee Yulin)為美術館新任總監。美術館主要陳示來自台灣和中國藝術的大師級作品,同時也承辦亞洲和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展覽;其中包括水墨畫家黃光男(Huang Kuang-nan)的作品(11/26–3/5/17)。

在台灣第三大城市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自2007年以來的單數年份舉辦亞洲藝術雙年展,自2008年以來的雙數年份舉辦台灣雙年展。這些展覽分別強調亞洲地區及台灣的當代藝術。2016年以《一座島嶼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9/10–2/5/17)為題的的台灣雙年展展示了三十名台灣當代藝術家及藝術小組,旨在探索紀錄不斷變化的新世代。同時,台中市是小型網絡性質畫廊的發源地,包括大象藝術(Da Xiang Art Gallery)。該畫廊開設了黃贊論(Huang Zan Lun)的《Humanoids》的個人展覽,展出了他一系列以未來主義為主題的作品(11/5–12/18)。

台灣本地一些私人基金也會支持藝術界。富邦金控集團贊助的富邦藝術基金會資助了許多公開藝術項目及藝術課程。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02年以來一直資助台新藝術獎。2016年,它的最高獎項連同一百五十萬新台幣(四萬六千美元)獎金授予當代藝術家許哲瑜(Hsu Che-yu);其贏獎作品為視頻麥克風詩音(Microphone Test)(2015),講述一個男人在自殺前兩個月告知母親自己意向的故事。

國際方面,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7/9–10/16)委派陳瀅如(Yin-Ju Chen)創作混合介質裝置藝術品星際評估(Extrastellar Evaluations) (2016),假定了六十年代概念藝術家其實是沈入海底神秘文明種族的後裔。悉尼雙年展(The Biennale of Sydney)(3/18–6/5)展出了陳瀅如(Yin-Ju Chen)、蔡佳葳(Charwei Tsai)、李明維(Lee Mingwei)、姚瑞中(Yao Jui-Chung)及失落社會檔案室(Lost Society Document)等藝術家的作品,並舉辦了陳界仁(Chen Chieh-jen)的一個小型回顧展。

2017年最令人期待的台灣藝術家個人展將來自著名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Tehching Hsieh)。是次展覽由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策劃,將自五月份開於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展亭中展出。謝德慶在1980年代發行長達一年的行為藝術表演而聞名於世;是次表演中,他利用一米長的繩子將自己與一名女士相連長達一年的時間,並且每小時敲鐘一次。雖然他並不常在台灣舉行展覽,但仍然被視為台灣最傑出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To read more of ArtAsiaPacific’s articles, visit our Digital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