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許哲瑜,《一隻綠頭鴨的不尋常死亡》,2020年,錄像裝置靜照:16分45秒。影像由藝術家提供。

撥亂反正的衝動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在2020年期間,我唯一一次離開中國到外地旅遊,就是去參加新加坡的藝術週。由於上海外灘美術館依照計劃進行裝修而暫時關閉,我希望花更多的時間於中國和亞洲不同地區的研究項目上。 在正常的一年裡,我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展覽上,因此我希望轉向另一種工作節奏,並與我們地區的藝術家保持聯繫。

我剛回到家,疫情就爆發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已經回老家過年了,上海有如一座空城。一切顯得有些超現實,像是一個怪誕的、被延長了的假期。但這種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變化。社交媒體和新聞上的信息不但散亂而缺乏透明度(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特徵),更充斥著不同的傳聞和陰謀論。後來,突如其來的封城措施加劇了社區內的集體恐懼,而我們對新聞的情緒敏感度亦變相增加了。疫情期間,人們主要透過對比各種社交媒體平台,如微博上的資訊,以及自身的實際經驗來決定不同公眾衛生資訊的可信度。在「健康碼」和線上付款等應用程式蓬勃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在前所未有的短時間內變得更加依賴通訊科技,以取得食品和個人防護設備。

在最初的幾個月中,博物館工作人員維持遠程運作,透過定期的線上會議來關心彼此,保持聯繫。儘管我們希望到了最後,疫情會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時的情況一樣緩和,我們的第一反應仍是關注博物館活動的延誤和未來重新開放的安排。然而,在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的情況下,不斷推遲計劃、更改日期、以及針對突發事件作出應對措施,無疑是一項精神挑戰。

我們對疫情的回應主要是尋求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確保能夠繼續博物館的活動與交流,而又不會過度依賴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為了能跳脫出固定的展覽時間,並與藝術界人士保持流暢的對話,我們開始與設計師Geoff Han合作,設計出一個全新的網上體驗框架。該活動將於2021年啟動。此外,我們利用疫情期間停滯項目的補助金,以更靈活的委託製作模式,援助了約17位藝術家及藝術界人士。因為疫情,我們都身處未知領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積極思考,彌合差距,增加深入對話的可能性。

李美来,《Carriers, horizontal forms》,2020年,石膏、樹脂、矽樹脂、PVC軟管、織物、電子馬達、馬達電路,140.5 × 100 × 4.5 厘米。展覽「切膚之息」現場照,天線空間,上海,2020–21年。照片由張洪所攝。圖像由藝術家及天線空間提供。

自二月底首次解封後,上海的情況便相對穩定了。然而,在急於恢復常態的過程中,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我們很快就會忘記疫情期間凸顯的重要問題與我們以往生活的關聯。上海封城的經歷令我們的思維產生了許多矛盾的變化。例如,利用個人數據能夠有效建構高效遏制和預防病毒的基礎,但這樣做的代價和後果是什麼呢?令我們驚訝的是,與其他徹底封鎖的城市相比,我們享有更多的自由。例如,上海並沒有在全市範圍內強制規限社交距離。大部分的規則都是臨時設立的,卻也因此在社會上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緊張。我還記得為了隔絕「外來者」而臨時修建的公共道路的路障和郊區中的飛地。似乎一夜之間,公寓或住宅社區變成了中世紀的封地一樣,開始按照自己的一套規則運作。

在解封後不久,我參加的第一個藝術活動是由上海上午藝術空間主辦、由年輕藝術家臨時組織的聚會。上午藝術空間是一個由多位藝術家在上海經營的創作空間,而於疫情前,他們亦積極地進行自我重塑。在沒有固定規則的情況下,他們即興地改進了安全措施,例如在門口量度參與者的溫度。儘管起初顯得小心翼翼,它還是迅速變得像其他任何聚會一樣,人們用手自由地共享食物和飲品,重新建立聯繫的願望顯然比對病毒的恐懼更為強烈。這當中的課題就是:我們對某些情況的警惕性,取決於宏觀上疫情的變化以及我們的主觀經歷兩者之間的平衡。然而,由於疫情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影響我們,我們地感受就有如延遲的波浪一樣,不總是能明確地顯現出來。

台灣藝術家許哲瑜的錄像裝置《一隻綠頭鴨的不尋常死亡》(2020年),充分地表現了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繞過這個末日般的年份所帶來的挑戰。在作品中,許氏利用不同的科技來捕捉訊息,例如三維掃描、反射鏡面圖像、熱成影像和手持相機。他的錄像作品以恢復正常生活的渺茫希望為主題,於此時此刻令觀眾產生強烈共鳴。他問道,即使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來復原丟失的東西,實際上我們能保留多少?

由李佳桓於天線空間為韓國藝術家李美來(Mire Lee)所策劃的展覽同樣探索了生與死之間的界限。在「切膚之息」(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2日)的群展中,李美來展出了她所創作的大型動態雕塑,《Carriers, horizontal forms》(2020年)。這是我首次親眼見到她的作品。在原始的低窪水泥平台上,張開的繩索和粘性流體無定形地嵌入在一起,就像David Medalla的動力學系統中的後工業變奏和Eva Hesse的反形式原則。

林從欣PATRICK STAFF,《荷爾蒙霧》,2020年,混合媒介裝置,尺寸可變。展覽「兩性花,汗和經血雲」現場照,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2020年。照由洪曉樂所攝。圖像由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另外,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亦舉辦了名為「兩性花,汗和經血雲」(2020年9月24日至12月19日)的表演。林從欣和Patrick Staff所進行的二人表演涉及了對脆弱性,毒性傳染以及對健康與身份之間相互依存的恐懼等主題。展覽散佈了「荷爾蒙霧」,一種會影響觀看者雌激素水平的草藥混合物,並同時展出了林氏一系列看似無害的畫作。但實際上,林氏使用的顏料充斥著目前被認為具有公眾健康風險的材料,她期望藉此來描繪黎巴嫩一些據稱是秘密堆埋廢物的地點。

對於上海的藝術界而言,11月的藝術博覽會和各個展覽會的順利開幕提供了一個令人放心的信息:這裡的一切都已恢復正常。然而,為了確保我們在藝術博覽會和展覽會上的表現,我們依然迫切需要注意各項與健康有關的議題,這不僅是關乎公眾及社會福祉,更關乎藝術圈生態的活力——這是唯一一個幫助我們相互依存並共榮的體系。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Almanac Vol. XVI,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32.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Ads
CHRISTIE"S KUKJE GALLERY David Zwirner E-flux SOTHEBY'S RossiRossi Massimo de Car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