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DINH Q. LÊErasure, 2011, Mixed-media installation: boat wood fragments, rocks, thousands of found photographs, desk and chair, table lamp, computer, scanner, internet connection, raw wood walkway and video: 7 min. Photo by René Mastrup.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rapholt Museum of Modern Art & Design, Kolding. 

分崩離析時

Denmark Indonesia Vietnam Korea, South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在丹麥峽灣的幽靜景緻之間、距離國際都會不遠之處,坐立以展出丹麥設計與工藝而聞名的特哈佛特設計中心和美術館Trapholt Museum of Modern Art & Design。當地目前正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12位藝術家的藝術品,內容環繞社會正面對的關鍵議題,以破格眼光審視國際議題和批判當代藝術。

在是次題為「分崩離析時–發掘藝術界的重要聲音(When Things Fall Apart  – Critical Voices on the Radars)」的展覽上,來自世界各地包括喀麥隆、越南、印尼和危地馬拉等地的藝術家聚首一堂,穿插裝置、雕塑、攝影和視覺敘事元素。標題為尼日利亞作家Chinua Achebe在1958年出版的的著名小說《分崩離析(Things Fall Apart)》所啟發,當中描繪了在19世紀當地英國殖民者和尼日利亞伊博人(Ibo)之間的權力遊戲和文化差異,繼而視彼此差異為各自身份的威脅。塞內加爾籍展覽策展人N’Goné Fall認為,Chinua Achebe的小說世界不願意互相體諒且缺乏同理心,跟當今社會比較也並非大相逕庭。 
 
在丹麥,越來越多人傾向支持以排斥和隔離為政崗的政黨,來解決歐洲目前面臨的難民有關問題。面對不認識的文化而感恐懼,和就本地的價值觀受衝擊的威脅,都是在丹麥社會普遍的想法。而且正如其他國家一樣,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保護牆亦正越築越高,以盡量限制外國移民。今次在Trapholt展出的藝術家就此均持反對意見,希望藝術可以帶來改變、推廣另一種價值觀,並宣揚希望。

展覽環繞三大主題討論。「正義為人人(Justice for All)」處理有關性別、種族和性別議題,「社會轉變(Social Change)」探索民主、政治和人類未來發展的問題,「同理心(Empathy)」則就社會團結、希望和差異等概念提出質問。其中在“正義為所有”藝術作品,印尼藝術家Arahmaiani Feisal1997至2014年完成的裝置藝術品《不要抑壓思想(Do not prevent the fertility of the mind),在佈滿衛生巾整齊排烈牆上中央的正是Arahmaiani的自畫像。她打扮成護士,拿著由剪刀和一根紅繩子拼湊成的一個問號,彷彿要使魔術一樣準備行醫 。她在牆前的椅凳上擺放了一小杯紅血。 該藝術品緊扣當地文化,把當地很多人視為禁忌、以丹麥媒體有關月經的熱烈辯論入手 。當站在作品前,當中的血腥味幾乎避無可避切定聞到。

展覽有關「同理心」的部分,選擇展出越南藝術家黎光定2011年的作品Erasure(擦除)可算適合不過。這件矚目的作品是由一艘真人大小的船隻殘骸、燃燒中船隻的錄像,加上群眾流散的家庭照組成, 透過視覺和感官講述越南史上的歷史疤痕,重新構寫的故事剛好就是過去幾十年經常被壓抑或試圖删除的。正如展覽圖錄的介紹强調「遺忘並非一種選擇」, 作品反映的正是藝術家堅持透過分享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以探索社會政治問題並跟觀眾共享。

至於「社會轉變」一節,南非藝術家Zen Marie在2010年的諷刺短片《A Perfect Leader(完美領袖),透過剖析政治領導人的形象,表露背後隱藏的缺陷 。這項工作作品質疑我們在社會群體生活中,還能否真正識別領導人上孰好孰壞,以至一位完美的領導人是否存在。

由是次展覽的藝術形式可見,藝術家在社會上的聲音其實舉足輕重。是次展覽選址在一個小鎮而非大都市,亦為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這些私密的故事跟批判聲音不僅是藝術愛好者關心的議題,更是在地球村的不同村民也可唾手可得的,也是社區上新形式與具挑戰性的展覽類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