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V
N
E
X
T

YANG FUDONG, No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2006, 35 mm film transferred to DVD.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and Marian Goodman, Paris/New York.

断桥无雪

杨福东

Sherman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Australia China
Also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杨福东的电影好就好在其保有的低调的优雅以及多种多样的叙事策略。谢尔曼当代艺术基金会(SCAF)中的“断桥无雪”展览,就是这位40岁著名的中国艺术家所做的一双外表朴实、饱含深意的作品。这次展览,尤以设计及作品展示的需求引人注目,将“断桥无雪(2006)”与“竹林七贤(2003-07)”配对着。前者由八个连续屏幕组成的半圆形在主画廊中展示,后者则以单频在附属影楼放映。

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学、哲学和艺术,杨通过创建向多方面发展的图像拼画,摆脱了单线故事的演绎束缚。视觉线程在自己或是多个屏幕间的输出与输入,延伸出了一个时间被放慢的遐想,就连飘浮在水上的树叶这种小细节,也好比用相机拍摄遥远的地平线般。杨苦思冥想及奢侈的层次风格背叛了他原来在绘画方面的培训,也是他在90年代末开始拍摄电影之前所追求的。在他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就算在中国全球化的今天同样也能读出二者间的纠缠。

“断桥无雪”的标题是从杭州西湖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断桥残雪”得来的。对杨来说,这座城市有着相当大的纪念意义,因为他在1992年到1995年间曾就读浙江艺术学院(现称为中国艺术学院),度过了他的成长期。他在展览目录中指出,杭州是以它令人震慑的山区风光闻名的,而在这部作品中也证明了它的声誉。以黑白35mm底片拍摄,“断桥无雪” 由松散但相互关联的场景和叙事的片段所组成,至于怎样理解,则由观众自行想象。

在11分钟的电影里,8个青年男女边漫步,边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并没有明确发生什么事。在没有任何叙述解答的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变得沮丧,但正是这种期待与向往的心情维持着这部电影。“在心灵里所发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杨说到。随着雪的融化,春天的到来,正是年轻主角的希望和理想的萌芽的隐喻。这部电影用伤感的特性来表明怀旧的心情——演员们穿着17世纪中国的长袍,然后换上了西装,男女都打扮成20年代那些油头粉面的上流贵族——经管如此,这部电影依然紧紧地扎根于目前。“断桥无雪”绘制了杨的作品中的人物与中国当代青年之间的相似之处;两者皆漂泊于过去和现在,寻求在一个迅速发展中的中国的相关性。

“竹林七贤”的标题则是从一个民间故事得来的,在三世纪,有一群人时常聚集在竹林里,他们中有道教学者,艺术家,也有音乐家,他们互换作品彼此欣赏,躲开喧闹的日常生活。该作品共分为五个部分,耗时五年完成,在展览期间,谢尔曼当代艺术基金会每星期会在大屏幕上展示其中的一部分。这部电影延续着七位人物因对城市生活的失望,讲述了他们改头换面移居乡间村庄,最后扎根于孤岛的故事。在最后一章中,这些贤人能士回到了城市,承认了这才是他们应该生活的地方,尽管如此,他们仍希望能克服自己的失落感。

杨认为“竹林七贤”的完成标志着他的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之后的作品中,他都有将其作为参考。在2007年,杨拍摄了“东厥村”,一部来势汹汹的关于生活在荒凉的中国北部地区饥饿野狗的电影——将目光聚焦在严峻的现在而非田园诗画般的过去。“我无法再拍摄那些具有那种乌托邦感觉的电影了,”杨说到,“如何给作品增加浓度才是我在将来所应该考虑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杨的艺术轨迹正好映照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成熟后随之而来的复杂性以及对生活的更深认识。现在摆在面前的挑战,是如何维持一个人在新的社会领域中仍具有十足的勇气,而这次展览正好为他的将来开出了第一杆。

Ads
E-flux Asian Art Biennale 1 Nov-3 Jan 2021 CHRISTIE"S 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