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面专题中,执行编辑 Olivier Krischer 在澳洲画家 Gordon Bennett于荷兰乌特勒支的当代土著博物馆即将举行个展和参加六月的文献展前夕,追溯了他的艺术发展历程。利用自己英语与澳洲土著的传统,Bennett从1980年代起就创作了令人钦佩的作品,回顾了已被同化为澳洲国民身份象征的历史性图像,也展现了隐藏于澳洲深层文化传统中的殖民本质。
同样,伊拉克裔美籍艺术家Michael Rakowitz也 将参加今年夏天的文献展。评论版编辑 Hanae Ko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在芝加哥工作的艺术家的宏大计划,他怀着幽默与悲悯之心探讨了关于其家乡的社会与文化信仰。不论在他最近与纽约时尚的饭店合作的作品——他们在饭店提供烤鹿肉和曾在萨达姆·侯赛因官邸中使用的伊拉克枣浆和芝麻酱——或者是在他对于前任伊拉克独裁政府的自我形象与好莱坞经典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显著的共同点的探讨中,Rakowitz都成功地从人性角度关注了在20至21世纪间在伊拉克降临的悲剧。
资深自由编辑HG Masters 通过对伊拉克出生而在英国工作的艺术家 Jananne al-Ani的电影、录影与摄影深入思考了西亚的视觉政治,这位艺术家将参加六月悉尼双年展。在她一月份于伊斯坦布尔的非盈利艺术中心“盐”的演讲后,Masters和她促膝交谈,从东方主义对面纱的成见,到那些被媒体包装而脱离了人类真正因战争所受到的痛苦的战争图象,探讨了她的作品如何挑战了再现的概念。接下来,在首尔的Han Keum Hyun 讨论了Kim Beom的概念性作品,这个玩笑般的作品质疑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人们对于所见之物的预期。Kim的异想天开的计划包括,尝试去说服石头他们是鸟,所以他们应该可以飞行,也对家用工具上课,教育他们只不过是工具而已。
我们的特约撰稿人 Joe Martin Lin-Hill 通过调查文献展年鉴,考察了自1955年创立的文献展如何走向国际化。由于亚洲国家透过艺术增加对软实力的投资,助理编辑Kathy Zhang 讨论了日本、澳洲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具体文化策略如何长远影响亚洲艺术创新力。作为个案考察,Chin-Chin Yap 探讨了在复杂个案中的道德权力问题,在个案中,艺术家的创造性工作被其他人修改、变更或者摧毁——这是令艺术家与收藏家同样感到意外的当代难题。
在人物简介中,特约编辑 Michael Young 公正地介绍了在墨尔本工作的艺术家 Stuart Ringholt 独特的“艺术疗法”,它包括了脾气管理工作坊和赤裸艺术游览,地点是霍巴特的新旧艺术博物馆,最近在当代艺术馆四月重开期间在悉尼也有进行。在他于首尔 Leeum 的三星美术馆个展的几天前,Jayoon Choi 与艺术家Do-Ho Suh 对话,讨论他对建筑空间作为历史与记忆的场所而做的再创造。
对于近期如 Twitter 等线上社交网络公司对于政府审查其信息的要求作出让步的新闻之后,在本期的“观点”中,我们邀请了艺术家与微博主艾未未向我们阐释这一举措在中国,特别是对于像他一样真正有话要说的人的意义。本期的“一对一”中,土尔其艺术家 Ahmet Öğüt 赞扬了他观念艺术的同伴 Tunç Ali Çam,他短暂的行为使他成为了当地传奇人物的一员。在“快讯”中,M+策展人 Tobias Berger 关注了香港近期紧锣密鼓的艺术景象,因为五月中旬这座城市就要举办该地区最具国际性的艺术节——Art HK。在工作余暇,孟买的 Nalini Malani 抽时间填写了我们的问卷,在问卷中她透露了她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每日一剂诡异的巴塔耶式梦想”。
除了包括来自墨尔本、台北、新德里、贝鲁特、伊斯坦布尔、柏林、米兰、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的评论文章之外,本期的长篇评论也带我们去到斯里兰卡,评论了第二届科伦坡艺术双年展,双年展主题是“蜕变(Becoming)“ ,提供了一个让艺术家走出25年多的内战和暴力事件的影响的机会。在北京,Iona Whittaker评论了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大型雕塑展”启“;John Jervis 到伦敦白教堂画廊对 Zarina Bhimji 二十七年职业生涯作出了考察。在我们的书评中,资深编辑 Don J.Cohn 比较了在泰特美术馆举办的日本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回顾展与她在自传“无尽的网”中所详细提及的多彩的艺术事件,并提醒读者若要获取全面的信息,有时需要记得有什么已经被遗忘了。